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本期关注:浙江省象山中学 做专属学生的课程 ——浙江省象山中学“走班选课”实践解读

[db:作者]  2015-02-11 00:14:51  互联网

  70多年积淀,104门选修,构建出了象山中学的“三层次、五类别、多群系”灯塔课程模型。如今,以“走班选课”为特征的课程超市已成为象山中学的一张名片,它不仅赋予了象中学子自主选课的“权利”,也让课堂学习真正成为一种期待。

  当“走班选课”成为高中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位于东海之滨的象山中学很早便开启了这方面的探索。104门选修课程,在同类学校中虽然不是最多的,但这是专属于象山中学师生的课程。他们或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或引进资源后再二次开发。校长邱争光说,课改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选择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真正的选择中才能培养出来。”

  “走班选课”的背后,不是课堂形态的创新,而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的研究,对课程的开发。如今,以“走班选课”为典型特征的课程超市已成为象山中学的一张名片。那么,象山中学的“走班选课”到底是如何开展的,他们的经验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做好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

  象山中学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上首先做好了顶层设计。

  按照邱争光的描述,学校建构了“三层次、五类别、多群系”灯塔课程模型。“它象征象山中学高雅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历久弥新的文化引领作用。海洋文化是象山地域文化的核心元素,因此整个模型图以蓝色为主色调,寓意象山中学培养的学子富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勇立潮头的气魄、兼容并蓄的才干。”邱争光说。

  灯塔的主干是象山中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国家必修、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象山中学育人的重要依托,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灯塔下的塔基,象征隐性课程,是指象山中学70多年来积淀下来的并且仍旧在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灯塔照射出来的光芒划出5个区域,分别代表基础素养、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5类课程。其中4类选修课程中每类又由4个课程群组成。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职业理想等选修相应课程。

  那么,象山中学在课程建设中又采取了哪些策略?副校长金依平给出的答案是“广域建设、特色开发”。所谓广域建设,就是立足五大类别,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选择内容;所谓特色开发,即立足文化育人,重点开发支撑学校多样化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底蕴的课程。

  在这样的基础上,象山中学逐渐开发了各类选修课程104门,其中知识拓展类47门,职业技能类16门,兴趣特长类29门,社会实践类12门,共有101名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的开发工作,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87%。在这些课程中,现已正式出版发行教材的有1门,被评为省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的有5门,市精品课程的有8门,市优秀课程的有32门。

  特色选修课分为地域文化、渊博学识和高雅品行三大课程领域,每一领域又由若干个课程群组成。如象山海洋文化课程群,主要课程有《象山特色海鲜小吃制作》、《海洋生产》、《象山民俗体育》、《象山滨海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化学》、《海山之韵》、《渔光曲》等,这些特色选修课程彰显了学校“海山同育,博雅共进”的办学精神,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建设特色学科教室

  走进象山中学的学科教室,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学科世界。历史教室里,各种设备古朴与现代相结合,极具历史味道;政治教室则更加彰显现代特点,无线网络与笔记本电脑,超大电子触摸屏,可自由拼装的组合式课桌,以及富有政治学科特色的天花板与墙面设计,形式多样的版块设置,既可以模拟人代会、联合国、法庭、听证会,也可以开设文化剧场、辩论、访谈、演讲,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多彩、灵动、真实、有效。

  邱争光介绍说,在原有数字实验室、网络探究室的基础上,学校又投入120余万元建设政治、历史、地理专用教室,刚投入使用,便成为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学科教室一方面方便了学生“走班”,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研”三位一体,更好地发挥了学科基地对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走进象山中学的地理学科教室,你会发现,从玩转模型和专业器材中,打破学生对地理原有的单调、乏味的认识,从“地理好玩”走向“玩好地理”,因为有了学科教室,所有这些都可以轻松实现。

  地理教室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地理好“看”——感受地理之美。以“模型、地图”为核心,通过展示的方式建立模型,如三角洲模型、喀斯特地貌模型、海浪侵蚀模型等10余个模型,与地理对话;通过地理挂图和电脑的动画显示技术,展示地理图像,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时区分布图、洋流运动等静动态图像,体验地图带来的想象空间。二是地理好“品”——体悟地理文化。以地理史为载体进行地理文化渗透,了解地理创造的真实过程,加深对地理概念、方法的理解,形成地理思维,在地理课堂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共鸣,实现地理的文化教育功能。三是地理好“玩”——触摸地理思维。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微视频等,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每个学生亲历图形的产生过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比看教师的“作品”更亲切,印象更深刻,探究欲望也更强烈。

  “学科专用教室可以更突出‘问题’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时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科特色与课程文化相得益彰。”地理教研组组长马谷峰说。

  据了解,为便于选修课走班管理,象山中学投入35万元,给每个班级添置了书柜和书包柜,打造出整洁的教室环境,使走班来的学生在上课时不会感到零乱。

  让课堂成为一种期待

  课程变了,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学习方式的变化。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谛。《十八岁学点成功学》是学校政治教研组开发的选修课程。政治教研组组长杨海敏说,根据成功学课程的特点,不能“灌”,只能“导”,通过“导”而“悟”。在实施这一课程时,他们更多地尝试运用心灵对话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对话,还采用讲授、主题讨论、学生交流、活动体验、自我反思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成功之道。在课堂上除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之外,还不断地强化“自我挑战”的竞争意识,搭建学生“合作”、“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团队中充分表现自我。

  “在课堂上,老师打破了传统分组的方法,随机发下来相同数字的号牌,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组成新团队,选出组长,想出组名和组训,创建属于自己的小组,并开始结交新朋友,这是锻炼自己交际能力的好机会。”高一年级学生赖晴玲说。

  以小组合作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分为预习和展示两个环节。在预习环节,老师提出预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开展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展示环节就是把小组学习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状态。不仅如此,学校还开设了象山中学网络课堂,通过制作微课,为学生提供课余学习视频,并大胆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全面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该校提出两个“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营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二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使这两个“中心”得以落实,在教学中,象山中学落实“研究性学习”项目,把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书海中、网络上广猎知识,探究问题,并写出学习报告。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课程选择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一种期待。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5/202586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