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北京海淀区的李先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忧的是为了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全家从一年前就开始“四处活动”,结果幼升小政策一出,活动不管用了;喜的是家门口的小学忽然“升级”了,成了一所名校的分校,享受直升优质初中的优惠政策,似乎用不着求爷爷告奶奶“找关系”了。
李先生的“遭遇”不是个案。“择校热”的难题在北京这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被放大了几千倍,似乎永远无法解决。
“北京可是‘择校热’的重灾区,如果北京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地方就没有理由推脱了。”3年前,安徽某地教育局一位负责人曾这样开玩笑地告诉记者。
3年时间过去了,这个世纪难题出现了曙光。“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推进优质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2014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就近入学的学生大幅增加,择校生、条子生、共建生大幅下降。
“我们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打的是系列‘组合拳’,是在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基础上的均衡,是从关注广大市民和孩子实际获得的角度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
而这系列组合拳,还包括在小学阶段全面禁止统考、统测,出台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等。无怪乎,有人把2014称为北京的教育综合改革元年。因为这些改革,2015年,一副全新的北京教育地图正在徐徐展开。
遏制“择校热” 优质校变优质教育输出器
“今年的小升初政策,还和去年一样吗?”
“孩子9月升初中,想找个好点的学校,现在需要做什么准备?急急急!”
虽然孩子们已经放寒假,距离9月新学期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北京的家长们已经在“小升初”的论坛里发出了各种询问。
为了回应这些疑问,在1月27日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李奕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小升初、幼升小入学政策将提前发布,预计发布时间在今年春节前。而在内容上,今年的小升初、幼升小政策在总体上延续2014年的成果。
李奕口中所说的2014年的成果,即2014年4月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这份号称史上最严择校令的文件有四大亮点,一是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二是首次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三是取消“共建”入学方式。四是实施计划管理。各区县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
许多人以为《意见》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同时印发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划出的15条“红线”,让大家看到,这次是动真格儿的。比如严禁区县、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抵制入学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坚决杜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以权入学”不良行为。
“托人说关系,都没用了。”一位“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好几位学生解决入学问题的“能人”私下里告诉记者。
当然,禁止“择校”,仅有禁是不够的。为什么会有“择校”,原因很简单——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增量缓解择校矛盾。”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不止一次这样说。
如果家门口的学校足够好,家长还会跑关系、走门路去择校吗?为此,北京市各区县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既做加法——新建、改扩建学校,又做减法——整合资源,改造薄弱校并入名校一体化管理。
东城区推行“学区制”改革,通过“入盟”、“入带”和建设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途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区分为8大学区,以品牌校为龙头,捆绑两个邻近的普通小学,形成“1+2”模式的“优质教育资源带”;采取“大年级组制”将一所优质校与一所薄弱校联盟结对,实现软硬件优质资源“大通道”。
而在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西城区,除了建立“教育集团”,还大力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推出多所优质初中,对口10多所普通小学。这些小学从2015年起有30%的毕业生直升对应初中,以后逐年递增,到2020年实现100%对口直升。
2015年1月,北京西城区教委负责人透露,“普通小学对口直升优质初中”工作已经启动,首批12所“不出名”的普通小学的学生可对口直升“响当当”的优质初中。记者了解到,这一改革受到家长的高度关注,不少家长开始把孩子转回片区入学。
海淀区推行“一校多址”办学改革,调整小学学区划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辐射。丰台区、房山区通过“教育集群”,大兴区、延庆县通过“协作区”,顺义区通过“联盟组团”,每个区县都在用适合区情县情的方式为均衡尽一份力,让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不断扩大。而许多优质学校校长,比如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史家小学校长王欢等,纷纷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带动一大批薄弱校成长和发展起来。
“优质的教育资源理应最大化地造福于社会。史家胡同小学未来将不再是一所简单的学校,而是一个优质教育的输出器。”王欢这样说。(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