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开学季。
度过了“史上最长寒假”,当大多数孩子还在与“上学恐惧症”作战时,深圳市滨海小学一年级的黄依却对上学有着“不一样”的热情。除了特别想见到同学外,黄依告诉记者:“周一开学升国旗,我特别想知道校长会讲什么?”
周一,国旗下讲话,校长……这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稀奇,但一位校长坚持7年站在国旗下,把一次简单的“宣讲”变为校长与师生一周一次的“约会”,进而拓展成为互动的课堂、立体的课程,甚至转化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却不多见。
“面对糖果的诱惑怎么办”、“垃圾是不会被骂进垃圾桶的”、“如何通过正当手段挣到20块钱”……这是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生活密切相连,更在悄无声息间影响到周边社区、邻里坊间。
于是,每周一的滨海小学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校围墙外站满了家长,有的是早早送孩子来上学等待上课的,有的是路过被故事吸引驻足停留的,还有的是慕名而来专门听课的。
“孩子都毕业了,我有时还习惯性地早8点去学校,听听今天校长讲什么。”一位家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
国旗下课程,为什么魅力这么大?
讲学生听得懂的故事
滨海小学是一所新建小学,2007年建校伊始,也与其他学校一样走着“国旗下讲话”的老路。
简单的升国旗仪式,例行的教师主题讲话,面孔呆板、表情麻木的学生,回到教室一问收获,一脸茫然。
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刺激了校长李唯。“讲话就是拿着稿子念,没有惊喜,没有波澜,没有情节,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这样的讲话有效果吗?”
说话方式要变,不能盛气凌人、咄咄逼人;说话内容要变,不能漫无边际、脱离实际。
“我们要学会讲故事,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寻找资源。”李唯说。
李唯决定,自己首先“承包”第一个学期的国旗下讲话。
“昨天我在五(2)班的板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梦想。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所以我把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定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梦想。”
在大家的惊喜中,国旗下“第一讲”由此开启。
接下来的第二周,刚好碰上教师节,李唯的讲话题目是《对自己负责就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她说:“教师节要来了。我知道许多同学都在准备礼物。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老师最希望收到什么样的礼物?老师不要鲜花、不要掌声、不要贺卡,老师希望你们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不仅仅满足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李唯还尝试在国旗下讲话里加入合适的故事。
第六周讲话的主题是“尊重他人,做自己的贵人”,以“乔治·波特与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作为切入点;
第七周讲话的主题是“人生第一要事是健康”,引用了陶行知等名家积极锻炼身体的故事;
第八周讲话的主题是“成功贵在坚持”,借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坚持甩臂运动的轶事。
小故事,大道理。至此,国旗下的讲话成为师生共同的“周一期待”。大家在期待中猜想,下一个星期,校长又会有什么好故事、新鲜事和大家分享呢?
不仅仅满足讲几个小故事,在讲授的方式上,李唯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与学生互动,让国旗下讲话“生成”更多的东西。
那是2009年4月的一次国旗下讲话 “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因为现场寻找第一个在作业本上给老师留言的孩子,李唯和学生们产生了精彩的互动。
“这样的国旗下讲话,已经不仅是讲话了,有师生、生生的互动,有教育的生成,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课堂。”一位教师兴奋地在学校行政会上说。
为了让国旗下讲话发挥更大的辐射效力,学校开始把每周五的班队会课调整到周一下午,这样调整时间后,班队会与早上的国旗下讲话正好呼应,学生在班队会中开展各种活动,小品、快板、格言、博客……各种教育元素开始从课堂中迸发,“课堂”也纵深发展为“课程”,有效地实现了国旗下讲话主题的深入讨论和纵向延伸。
与此同时,学生下午放学回到家,向家长讲述早晨校长讲的故事,分享下午班队会课讨论的过程、同学的观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态度,并询问家长的态度和观点,与家长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把自己一天的感悟记录在“国感本”(国旗下讲话感想)上。
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三部曲”由此形成。序曲:国旗下讲话;正曲:周一下午班队会课;尾曲:与家长讨论分享。教师、学生、家长,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