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陈龙当选武汉市江夏区金水武当新村小学校长。作为湖北首届免费师范生,26岁的陈龙来到这所村小只有3年的时间。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教学理念,陈龙的到来,直接改变了这所村小落后的面貌。
像陈龙这样的例子,在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队伍里并不鲜见。
近年来,该校确立了以培养具有未来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教师为根本目标,通过以立体化育人环境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以实践化为导向的教师教育培养方式,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方法改革平台的“一本三化”教育模式,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怀教育理想、懂教育理论、有教学技能的“未来教育家”式全面综合型教育人才,探索出一条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以实践导向优化培养方式
据该校教务部门介绍,过去师范类专业学生只学习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这3门教师教育课程,俗称“老三门”。如今,学校根据“主修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模式设计课程体系,按照校级优质课的标准开发出100多门教师教育类系列选修课程,学生至少要修满25个学分。同时,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还拓宽课程类型,打破学科界限,强调文理交叉、文理交融、文史哲贯通。
仅有好课程还不够,名师指教同样关键。学校为每名免费师范生都配备了3名导师——校内名师、校外教育名家、中学特级教师。校内名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校外名家侧重于教育家思想的熏陶与培养,特级教师侧重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聘请了200多名中学一线骨干教师作为兼职导师来学校授课,并将免费师范生带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观摩。
该校专门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并于2013年颁布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方案中,直接指向实践的课程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分的68%,同时增加了见习、实习、研习等教育实践环节比重,实习周数从6周延长到半年。教师教育学院下设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训练部和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中心,所有师范生必须通过板书、普通话、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资格证模拟面试等技能测试才能顺利毕业。与此同时,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构建综合型、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建成挂牌实习基地140个,其中包括10个省区签约建设的30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
依托“数字化”平台与时代同步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该校依托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引导师范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在线、远程学习,培养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能力,为每个学生注入“数字化”基因,使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受益者和传播者。
学校加大了数字化资源空间的开发力度,先后开发出面向本科师范生、在职教育硕士学习课程资源1350余门,开发出涵盖教学实践中常见基本问题的微型专项资源和拓展资源包1000个。学校规定,各专业应提供50%以上在线课程供学生修读,学生应至少修读2门在线课程方可毕业。
2009年,该校率先在湖北崇阳建成全国首个数字化学习港。远在崇阳的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实时课堂教学,而且还可以实现实时异地互动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2-2014年间,共有3届6000余名免费师范生,通过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与服务实验区和数字化学习港,主要通过在线学习的形式返校继续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完善进出机制助力潜能发挥
2012年,国务院下发有关非师范生和师范生互转专业的文件。这项政策是完善师范生教育的重大举措,不仅能够利用进出机制给一部分具有优秀教师潜质的学生一个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不适合当教师的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点。
该校随即制定转专业政策,允许2012级学生在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之间进行互转。105名非师范专业学生报名转师范类专业,16名师范专业学生报名转非师范专业。2014年12月,学校再次对免费师范生转专业放宽限制,二年级免费师范生可以在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之间互转。
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现状和长远发展,一直是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关心的问题。2013年和今年全国两会,马敏两次提交了《关于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案》。他提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就业原则,并提出过长的服务年限让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不能考专业研究生、不能出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长此以往,会对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马敏建议,应当适当放宽免费师范生的限制,允许其在中西部地区跨省就业,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免费师范生的自身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