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常青藤”带给学生社会视野

[db:作者]  2015-04-08 03:09:19  互联网

  如同生命力强劲的常青藤,不论寒暑,总是拼命向上生长。当如今学生的品德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断层越来越大,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深入探索德育课堂建设,将视角转向人、自然与社会的融合,通过“常青藤”课程,培养拥有社会视野的健全人。

  课程背景

  目前,品德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知行不一。课堂内容多是从道德视角观察分析,虽然在此过程中也强调了通过情感共鸣来实现道德教育,但仍然给人以道德说教的感觉,学生并不喜欢。此外,学生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存在断层,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仅仅是浅层次、表面化的感知与体会,亟需有一个桥梁将理论与实践连结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有效、深入的道德教育。

  “常青藤”是一种总是向上生长、适应性极强的植物;“常青藤”也特指美国8所著名大学,它们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表达力、创造力以及非凡的质疑力。然而,在进入“常青藤”之前,这些品质就已经在这些学生身上生根发芽了。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相当缺乏这些素质的培养。

  课程内涵及目标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常青藤”课程运用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索人、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形成道德自觉的能力。

  其课程目标遵循《品德与社会》的课标精神:一是情感、态度、价值;二是能力与方法;三是知识。但从课程目标的层次来看,“常青藤”强调: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关键,情感、态度和价值是落脚点。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公民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和自然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自由与权利意识以及追求真理的意识。

  第二、培养思考能力,即独立、辩证、质疑、联系想象的能力。

  第三、培养行动能力,即沟通、合作、表达、决定、实践、自我调适的能力。

  课程主题及内容

  “常青藤”课程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辅以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课程运用“主题轴”的方式来构筑基本框架,具体安排了八大主题轴:

  Ⅰ 个体发展与认同

  Ⅱ 联系、规则与责任

  Ⅲ 时间、关联与变化

  Ⅳ 文明及其传承

  Ⅴ 科学与生产、生活

  Ⅵ 人、地方及环境

  Ⅶ 个体精神与社会体系

  Ⅷ 中国与世界

  八大主题轴的具体内容参考了美国社会课的主题设计,内容涵盖人、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主题之间互为依托、互相关联。

  八大主题的设计是从儿童社会生活(不是学生生活范畴本身)中“问题和领域”的角度体现学科的整合,符合孩子变化、开放的生活范畴特点和认知需求,且任何一个主题并不依赖或对应某个单一学科的构建。这样的主题设计使儿童迅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跳”出来,伫立于真正的“社会视野”,对祖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熟悉起来,从而避免了单纯的道德视角使人产生的反感情绪。此外,八大主题特别突出其相互间的联系,而且每一个主题目标都涵盖“知识-认知-能力-行动”这一完整的发展环节,充分体现了层次性。

  课程实施途径

  “常青藤”课程以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渗透于学生的各项学习和生活,并在不同的场景赋予不同的任务。

  课堂:

  围绕“常青藤”课程的八大主题,而每个主题被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主题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对每一个具体主题点的正确认知,并将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课堂的主题点和任务;其次,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去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将作品及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主题学习:

  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学生针对所选主题搜集资料、进行思考、论证,最后形成主题报告与大家分享,在培养思考、行动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题学习是“常青藤”课程课堂学习的延伸,将目标渗透在主题学习中,实现对一个或多个具体主题的系统化再认知。

  综合实践:

  “常青藤”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课堂教学的主题,开展阅读、思考和走进博物馆等课程三大行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公民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验中学会质疑、合作和思考。

  课程评价——课程护照

  评价的目的是考察课程实施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思考能力及行动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提高和课程的改进。

  评价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专家及教师自身对于课程设置、课程方案及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状况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并挖掘其自评意识。比如,一个学生之前沟通能力很弱,几乎不参与小组讨论,然而今天在小组里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虽然没有表达很多,但是努力了,有一定的进步,这时就要引导他学会对比和自我激励:今天进步了,明天要比今天做得更好。此外,让学生自己设计“常青藤护照”,每个人可以在护照上自由选择在小组担当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在项目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实施过程中谁的想法最关键;从同伴那里得到了哪些启发;在这个项目中,自己第一次尝试的事情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让同伴、家长、老师或者其他人在自己的“护照”上留言评论。

  课例:

  主题单元:与他人相处(中年级段)

  概念:关系、尊重

  目标:(见下表)

  主题推荐书目:

  《哈佛家训·谁建造了金字塔》——讲述钟表匠从钟表制作中得到的启示,快乐的心境能使自我获得更大的成功。

  《哈佛家训·记住别人的名字》——讲述吉姆·法里成功的秘诀,就是能记住他人的名字。

  《比比和朋友》——一本以友谊为主题的画书。

  重点阅读书籍:

  依据主题单元,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比比和朋友》,并在朗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头脑中也要形成以下问题:

  1. 比比是怎样成为爱丽斯的朋友的?

  2. 比比为什么想成为爱丽斯的朋友?

  3. 爱丽斯真的能解救比比吗?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4. 为什么爱丽斯在不愉快的时候不愿意见人?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5. 你是否有过一个好朋友弃你而去的经历?那时候你的感受怎样?

  6. 要让某个人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你需要怎样做?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展开道德想象并作出自己的决定,在此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各班情况的不同,可供学生有选择地“做”:

  1. 画出或者写出自己喜欢的二三件事。

  2. 诵读自己创编的有关朋友的诗歌、散文。

  3. 画出一幅与同伴一起合作的画。

  4. 设计一个以朋友为主题的板报、公益广告等。

  5. 班级文学社、剧社编写或表演以朋友为主题的短剧。

  6. 画出或写出自己与朋友某次发生矛盾的场景,并表述当时是如何解决的,换到今天又会如何解决?

  7. 班上有同学转学或暂时离开,讨论一个保持联系的好办法。

  8. 讨论怎样与一个总欺负他人的同学相处?

  9. 列举你认为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转化为行动,并予以深化。】

  总结(常常会涉及概念):

  讨论并小组分享:与他人相处的秘诀是什么?(要求署名,比如:与他人相处要懂得尊重,就是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他。——未来的思想家张一洋)

  如果学生的总结没有提及,教师要从学生的分享中总结、提炼出相关概念。

  【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显露词汇、事实和概念,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深入实践。】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6/202660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