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了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初中生物更加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这一切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打造思维型课堂。
让课堂在惊奇和疑问中开始。为什么你的父母是双眼皮而你是单眼皮?为什么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哭?为什么看见酸梅我们就能分泌唾液?这些问题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兴趣是人们关注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对一定对象所持的积极态度,是认知内驱力的原始因素。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就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的故事、谜语、诗歌、图片等信息或情境进行导入。
在设计“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时,我首先做了3组演示实验:纸飞机与木飞机的飞行对比、纸飞机与纸片的飞行对比、投掷纸飞机与不给动力的纸飞机的飞行对比。通过这3组实验,我引导学生从形、重、力等方面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原因。合理的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充满来自生活的教学素材。学生对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课堂知识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多关注生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中,挖掘并积累教学素材。
在教学“安全用药”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家中的药盒,先请他们谈谈对这些药品的认识。之后,我指导学生查看药品说明书,了解其主要成分,看看该药剂是用来治疗什么症状的。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手足口病等相关新闻报道,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掌握并总结传染病的特点。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让科学实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应用科学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因缺少实验仪器、教学时间紧张等原因不做演示实验,却靠“讲实验”、“背实验”来抓成绩。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剥夺了他们观察、实践和提高探究能力的良机。教师应该在课前不断地研究实验、改进实验,或寻找替代性实验,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体会。
在执教“观察植物的气孔”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组实验:把菠菜叶、韭菜叶放入水中,从叶柄处吹气,让学生观察后引入气孔的概念。之后,我又补充了一组实验:将一个长形气球对折,用打气筒不断充气,让学生体会保卫细胞与气孔开闭的关系。
让课堂在肯定性评价和发散性思维中结尾。学生在心理上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与鼓励,因此,教师应该设置难度适当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之后给予学生肯定。此外,教师也要适当布置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他们的学习真正成为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
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嫁接蟹爪兰、扦插蒜,把每一个阶段都拍成照片,然后在班级中展示。学生在及时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在讲到“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时,转基因鼠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转基因技术。在这节课上,我还让学生亲自设计转基因产品,并且召开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辩论会,学生反应热烈,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