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儿童教育的两个重要目标

[db:作者]  2015-04-22 03:10:19  互联网

  什么是儿童教育的目标?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问谁是好儿童?谁是我们喜欢的,我们自己愿有的儿童?脸儿圆润,举动活泼,天资聪颖,乖的伶俐的,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合理的希望。只是父母的看法,常有所不包。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事业,学校教师的目标比一般父母还应远大些。

  今天提出的两大目标,不论古今中外,恐怕都不能不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而在内忧外患相挟俱来之我国今日,其重要性尤属显明。所谓救国教育,劳作教育,生产教育,一切的一切,要收实效,均非向这两端去努力不可,否则都是盲动,都是虚声而已。

  我深切感觉得教师们以及贤明的父母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上,须认清以下二事为他们最当努力的所在:

  (一)积极诱导求知的倾向。“人是理智的动物”,的确,人们以智慧所得到的成绩,已经不少。然而宇宙间的许多奥秘,尚待探求,许多纠纷,尚待解决。自然科学方面,如能力新源的试寻,如几种疾病的治疗以及人事调剂方面,如战争失业等不幸事件的消弭,尤其是后者,我们制驭的能力太薄弱!换言之,所谓“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的事,有待于人类去认识和发见的,还是很多。错误造成世间许多的不平。世上许多的不仁,便是由于不智。不但如此,有许多已发见的知识,现成的知识,能知道利用的也是不多,并且也不晓得知识之可贵,无怪世事弄得一团糟了!

  原来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除极少数之外,未有不好问学好探求的。这点“灵性”的萌芽,是人间的至宝,有谁去摧折或任其枯萎的,都应负道德上的责任。我们须得当心培护,临以满意的鼓舞,滋以充分的营养,俾其焕发。

  到了后来,他的经验渐进,他的知识激增,这时他要更进一步以为严密的思考,思考不是一件易事。曰深思,曰苦思,都足见其事之艰辛,然此实为人类因应环境必有的代价。不但理论的科学功夫应有此,即求为实际的适应,也非有精确的思想不可而后不至错误与浪费。当兹劳作教育呼声很高的时候,我以为最当注意鼓励的,即为心思的劳作。手工离了心思,便是块然一物,有何教育价值之可言?设计法最大的利益,即在其能启发智慧,训练思想。用设计法而不发挥这一端,真是买椟还珠了。

  教者如能善导求知的倾向,鼓励而训练之,使其求知的兴味与努力日渐增加,那末他造福于民族,于人类,便是不浅了。

  (二)积极养成合作的性习,一人的精力无论如何,总属有限。二人合作,如调剂得宜,其新生的力量,必不止两个人力量的总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数愈多,力量愈厚,两种比例的递进,殆如算术级数之于几何级数。

  我国民族,被人讥为一盘散沙,亦自无可讳言。然我国固非全无合作者,只是合作程度不深,合作范围不广,以这样的民族,在抵挡组织严密的国家,力量的相去,自不可以道里计了。

  加深合作的程度,扩大合作的范围,便是我国今后所应着重之点。

  “合作”二字,现在已成为经济上一种制度的名称,此种制度的实行,是予我民族以合作的练习,而此种制度的成功,仍以合作精神的发挥为要件。

  从幼小的儿童开始,即应多予以分工合作的机会,以养成互助的习惯。蒙德梭利儿童院中及早就轮流布置食桌,洗涤碗盏。小学校里如教室中管理什物之分职,有组织的游戏,团体的设计,或其他活动,会议式的练习,教室内不同材料的相互报告,与他团或他级的合作等等,皆应积极鼓励提倡,不但要培养其合作的性习,且当从体力的,知识的,同情的等等合作,俾其深切明了合作的大效。

  学校教育之胜于他种教育之处,使在聚年龄相似之人于一地,可以资种种合作的练习,不利用以发展此点,不免辜负了学校的设置了。

  一个儿童求知的兴趣日益浓厚,知识日益丰富,思想日益精出,并且他的合作习惯日益深固——这样的儿童便是好儿童。他们将来可以强国,可以富民。这样的儿童愈多的学校,也便是成绩愈好的学校,教师能积极注意到这两个重大目标而贯彻之,便是在实施救国教育和生产教育,至少已探得它们的本源了。

  (选自《郑晓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随看随想

  郑晓沧先生(1892-1979),名宗海,以字行。浙江海宁人。1914年赴美留学,先后求学于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1921年,先生即撰写《制宪与教育》,力倡教育立法,“以奠国家于不拔之基,措万民于衽席之安”。

  这里选刊的《儿童教育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文,作于1932年,原载《儿童教育》第四卷第十期年会特刊。

  文章认为,儿童教育的目标,最重要、“最当努力”者是“诱导求知的倾向”和“培养合作的性习”。学校教育的目标,当然不止于此;作者何以择此二端详加申说,自有其基于国情、时代和教育本身的思考。

  求知、合作,都是寻常语汇。因为寻常,便容易被轻轻滑过。比如“求知”,不是“求得知识”,而是:在求,在过程中,能够求,愿意求,乐于求。即,不仅仅是“学会”,更在“会学”和“想学”。

  这篇距今八十余年的“旧文”,题旨并不旧。(任余)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6/202673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