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名师工作室成果展② 退而不休 余热生辉 ——北京市延庆县聘退休名师进山区开设工作室

[db:作者]  2015-04-22 03:10:21  互联网

  “名师工作室”作为推动教师队伍成长的有效载体,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名师”的辐射、带动。然而对于薄弱地区来说,名师资源相对缺乏,怎么办“工作室”?北京市延庆县另辟蹊径,将退休名师请进山,“让山区教师不出山,也能享受最好的培训”。

  4月9日,刚参加完与海淀区教科研中心联合开展的跨区域教研活动的延庆县教科研中心研训员桂彩丽,匆匆赶到教委,整理上午的研训成果。“以往如果延庆教师想要参与这样的联合教研活动,不仅名额有限,即使参与也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往返城郊之间,十分辛苦。”桂彩丽高兴地说,“如今我们50多位教师只需来到教科研中心的信息教室,就能够与其他地区优秀教师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次教研活动的促成,有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张彬福。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的张彬福教授,缘何会对延庆教师的成长投入如此多的关注?原来从2014年9月起,延庆县教委便聘请了3位退休教育专家进山区开设名师工作室,这是北京市教委为解决山区教师培训机会少而另辟蹊径的创意策略,“让山区教师不出山,也能享受最好的培训”。

  与“张彬福语文名师工作室”一起成立的,还有由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原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室主任程舟领衔的“詹万生德育工作室”、“程舟课程建设工作室”。

  “我要想办法帮教师们造血,而不是输血。”

  “张教授做教育是出了名的严谨,记得有一次公开课,我上了45分钟,张教授竟足足点评了90分钟。”桂彩丽笑称,当时脸上还真有点“挂不住”。“然而正是这样实实在在、精准深刻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

  而最让“张彬福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敬佩的是张彬福教授的专业精神。每次进校视导,张彬福都要求先听一节课。听课时,他带着一本空白笔记本,上面绘出一个坐标系,横轴为教师的年龄,纵轴为教师的学历。每一次听课后,张彬福不仅对教师的表现给予点评,还要进行学生调研,询问他们“如果你是老师,这节课怎么上。”

  桂彩丽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工作室活动时,张彬福便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的理念。尽管这个理念教师们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去做,大家仍然一头雾水。有教师提问:“为什么一个知识点我教了许多遍,学生仍不会?”张彬福笑了笑说:“既然你们给我出了题,那我上节课吧。”课后,张彬福请教师们点评,并提出了点评方法——“122”式,分别是一个体会,两个不足,两条建议。点评过后,张彬福又进行了说课示范,从文本利用、开发到教法分析,再到理念渗透,整个流程清晰透彻,让许多工作室成员大呼“过瘾”。

  而随后,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彬福不仅与教师们一起备课,还亲自与教师们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在一次延庆五中视导工作中,恰好所备课的单元是戏剧单元。“谈及昆曲、京剧时,张彬福忍不住哼唱起来,最后更是来了一段河北梆子。真是绝了。”桂彩丽佩服地说。

  尽管这节课上的尽兴,但桂彩丽发现,“张彬福后来却陷入了沉思”。

  而后来,张彬福也坦言,自己从这节课中发现了问题。那就是不管他多么会“唱”,那都是他自己的本事,无法复制。这时,张彬福决心要改变思路,“我要想办法帮教师们造血,而不是输血。”

  因此,接下来,张彬福除了继续带领教师备课、上课外,还不断探索课堂的共性,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同时给教师下达任务书,就课堂的各个细节进行分层、分组研究。张彬福对教师的阅读尤为关注,“尽管路途遥远,但我们都办了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定时前往图书馆学习,因为每次张彬福教授都会带给我们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如果不及时跟进,就无法跟上他的指导。”桂彩丽感慨地说。

  “如果没有张彬福教授的辅导,我连想都不敢想,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延庆县五中语文教师夏慧芬说。去年,在四川绵阳举行的全国语文教师说课大赛中,夏慧芬获得了二等奖,这也是延庆教师史上最好成绩。同是延庆五中的语文教师张洪英,被邀请担任全国语文教学大赛的评委,她评课的准确性和高度受到了评委会的一致肯定。桂彩丽也在张彬福的指导下,今年获评北京市特级教师。

  眼下,延庆一中语文教师陈金华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个人专著,总结课例、教学教法和个人的一些思考。“过去我就是个教书匠,只知道闷头上课。自从加入了张彬福教授的工作室,我才有了做学问的意识。不光是我,参加工作室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变化。”陈金华说,如果他的专著能顺利出版,他将成为延庆一线教师中第一个出专著的教师。

  专家搭台,成就教师“飞跃式”发展

  专家的到来,不仅在业务上给予了延庆教师手把手的指导,而且为教师们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永宁学校副校长张桂书是“程舟课程建设工作室”的负责人,谈及这半年多来的改变,张桂书难掩欣喜。“当城区学校课程建设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时,在山区的我们,却对课程这个概念认识得不够到位。”作为原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室主任,程舟可谓对“课程建设”驾轻就熟。

  来到延庆后,程舟立刻投入到课程的诊断、梳理、架构、开发与建设中。程舟带领教科研中心成员深入学校,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她强调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紧密结合。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基本情况,学校要在充分分析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已有的成绩与不足,确定学校核心价值、办学目标,寻找课程建设的落点与支点。

  在程舟看来,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但一定要带着教师一起做,教师要明白课程开设的价值,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在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因此,工作室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利用这个平台,骨干教师可以零距离贴近课程专家,接受手把手的针对性指导,这对一线教师的课程观架构、专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程舟的指导下,2014年永宁学校获得了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的殊荣。2015年,延庆县申报了多项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2014年,程舟亲率工作室成员前往上海,参加第九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这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端的学术会议,”延庆县教科研中心课程研训处主任孙艳春说,“在程舟的带领下,我们逐步建立起学科意识,也开始进行跨学科融合的尝试,这半年多来,我们的成长几乎可以用‘飞跃’来形容。”

  与其他两个“外聘”专家不同,詹万生是“回到”延庆。他不仅生在延庆,学在延庆,就连他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也在延庆。多年来,詹万生在一门心思研究德育工作的同时,不忘关注家乡延庆的教育发展。早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期间,延庆县便作为实验区参与了由詹万生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工作。2012年,詹万生又为家乡捐赠了一批图书,更表示愿意为家乡的教育“尽一份力”。

  2014年,“詹万生德育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在参与课题的50多所实验校中,詹万生挑选了8所学校作为首批工作室成员。在课题的带动、专家的指导下,8所工作室成员校逐步构建出贯穿全学段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詹万生看来,用科研推动教师、校长成长,对学校德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一条高效快捷之路。在课题研究的指导下,詹万生带领学校架构校本德育体系,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对学校的主题班会建设也给予了“点对点”的指导。延庆县第二小学校长刘明军,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期间,一直潜心研究德育教育,当时他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获得了课题组评选的“全国百位德育名师”殊荣。如今的刘明军,不仅成为一校之长,更成为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

  有起点,没终点的工作室

  “延庆地处偏远,教育水平与市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能得到的培训机会相对也少。而3位专家都与延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不仅爱延庆、懂教育,更有着让人敬佩的品格。”延庆县教工委书记王建军感动地说,“尽管他们退休后不知有多少人排着队想请他们指导,但当我们找到3位专家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当延庆县教委人事科科长王秦生将“外聘专家工作室”管理办法介绍给记者时,我们发现,这份管理办法不同于其他市区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管理规定,它没有时间规划限制。“对于退休专家工作室,我们从一开始就只规划了起点。”王秦生介绍说,“不需要限定时间,如果专家愿意继续支持延庆教育,那么继续合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对此,退休专家们也非常认可,这种开放型推进的工作室,更加人性化,也给予了各个工作室更大的自主空间。

  而专家们的负责与敬业也恰恰证明了,管理只是“附属品”。自2014年9月24日名师工作室成立至今,半年有余的时间内,3位专家在延庆已进行了3次大型培训讲座,对8所学校进行了多次手把手的指导工作。而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同于以往请专家来进行的“一次性”视导,它以工作室作为依托,更有连续性,更具发展力。

  在延庆县第五中学科教楼的大厅里,两根立柱上刻着詹万生题写的两幅字:“以德立德明德厚德达德德文化源远流长贯古今,建德育德培德树德弘德德文化博大精深汇中西”。这两幅字是詹万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美好祝愿,也是鞭策自己为家乡教育做贡献。目前,詹万生正在与县教育部门协商,在延庆建立一座中国德育馆,这无疑又将为延庆德育工作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

  对满怀激情的教育人来说,年龄并不能阻隔热情。这些退而不休的专家,用自己的敬业、克己、严谨,为正在教育热土中挥洒汗水的年轻人,竖起了标杆。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梦。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6/20267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