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的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自古就是“西北门户,关中要冲”,1936年建立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样的红色革命老区,主动选择一场“绿色革命”开启西北边陲教育的新天地。这场革命到底为盐池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期走进盐池县。
“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一度是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生态的写照。经过十多年的整治,盐池县实现了人进沙退的转变,曾经的沙窝窝变成了沙漠边缘的一颗绿色明珠。而今,盐池县人又将目光对准另一个“沙漠”——教育,并用革命般的热情与行动,为教育涂上“绿色”——在“生进师退”的变革中,改变着盐池教育的生态。
成长要走由内突破的“绿色”路子
“世界一直在变,你不主动求变,终究会被世界改变!”
“许多人一生输在新生事物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改革就要主动求变!”
盐池县教体局局长张志远在2013年12月全县课改启动会上这样表态。正如一枚鸡蛋,从外打破,充其量是一盘菜;但从内打破,则孕育出一个崭新的生命。盐池县选择课改,用张志远的话来讲,是一场由内到外的自觉革命。
盐池县教育人很好地传承了老区精神——特别能吃苦,校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但这样造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教体局副局长李越荣告诉记者,盐池县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师生带入乐教、乐学的“绿色”路子。最终,他们选择以“构建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口。
作为盐池教育的龙头,盐池高级中学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像许多高中一样,盐池高级中学背负许多的责任与期望,推行高效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冒险。但是,他们依然率先在全县举起课改的大旗。兼任教体局副局长的盐池高级中学校长左海飞说,多年来,固化的教育思维已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机制以成败论英雄,这些都让学校教育走进了死胡同,“长久下去,高中一定会变成教育的‘沙漠’”。谁会相信,办学条件一流、教师素质一流的盐池高级中学,竟会留不住优秀学生?谁会相信校长与教师花费大量精力阻止生源的流失?“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左海飞说。
欲求课堂教学之改变,必先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革命。盐池县的课改从教师的“头脑风暴”开始。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习,贵在养习。”盐池三中学校电子屏上的这句话,点明了学校课改的要旨,而教师践行课改的感悟,也让记者触摸到盐池教师课改的心路历程——
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顺水漂流!
蝶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每一次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如果你今天不能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一定活在过去。
做你没做过的事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专家引领重建教育生态
盐池县课改能稳健推进,得益于课改专家的引领与指导。教体局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徐彦才说:“专家就是做好顾问、策划、培训、引领与跟进指导,帮助管理者和教师解决3个问题:怎样改——要有思路;如何改——要有方法;遇到问题怎么办——要能及时解决疑难与困惑。”简言之,就是帮助理思路、想办法、解困惑,与管理部门一起,为教师营造和谐发展的生态。尤其是对于新教师来说,专家引领更为重要。
新入职的盐池三中教师孙建瑞进校便接触了课改,但由于对教学工作并不熟悉,对课改更是茫然无知,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山西省长子县岚水中学的教师告诉他,要学会围绕“不会”做文章:自学找出不会的,讨论请教不会的,展示探究不会的,点拨精讲不会的,堂清检测不会的。精当的总结,让孙建瑞茅塞顿开。
有一种成功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有一种智慧叫借力、借智、借道。正是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教师从“临帖”到逐渐“破帖”,形成了个人风格。
盐池五小教师段爱芳是一位老教师,她也曾遇到困惑,比如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律,自学时东张西望怎么办?同样在课改名师的指点下,段爱芳探索出低段学生自学“七步法”。
课改初期,许多教师都会有无从下手之感,所以每次专家进校指导工作,省级名师出身的盐池五小校长包采娥都不耻下问,“与专家在一起,总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在征求多方建议后,盐池五小总结形成了《教师课堂守则》,成为课改初期,学校教师工作的重要工具。
守护学生这片“森林”
“我是混在鸡群中的一只雄鹰,我的志向在蓝天,我要飞!”这是盐池高级中学学生在课上的激情演讲。
“当一个人有了高飞的冲动,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盐池高级中学教师郭延莉这样理解课改之于师生的意义。“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学生最大的天敌是依赖。学习、生活、成长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必须由自己完成,谁也代替不了!”郭延莉崇尚实践,习惯于用证据和数据说话。所以,她进行了《盐池高级中学学生成长的动因分析》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如她所想,学生成人成才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学习,还取决于深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的生存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健康的身心和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郭延莉的研究结论,也促使盐池高级中学更加坚定地把课改的重心放在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与学习力的培养上。正如该校副校长宋少波所言,课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上来。“如果教育使人‘聪明伶俐地进去,呆若木鸡地出来’,这就是对创造力的无情扼杀,是对‘森林’的无情侵蚀。”李越荣痛心疾首地说。
学习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盐池五小选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该校的“课改文化特产室”,记者看到了孩子们精心绘制的学科知识树,当孩子们把知识网络建构起来后,就自然实现了知识的序化、类化、深化与内化。
教师的守护,带给学生的是快乐的校园生活和美好的童年记忆。“课堂上再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充溢着身在游乐场般的欢乐。”盐池五小学生田甜如此说。
生进师退,“沙海”变“绿洲”
学习有3种方式:一是挖自己的坑,栽别人的树,是移植;二是借他山的玉,攻自己的石,是借鉴;三是挖自己的塘,养自己的鱼,是创新。盐池县践行课改坚持三管齐下,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盐池县构建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第二次现场观摩会上,盐池三中展示了他们的成果——全程说课。传统的说课是课前说,盐池三中则把说课的重心放在课中自我对话与课后集体对话之上。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孙永珍告诉记者,全程说课是一种自我反思性质的校本教研形式。课前说导学案如何设计;课中说导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情况;课后说补救措施与改进方法。“在使用全程说课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孙永珍说。
“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自主和自信,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竞争与合作。”这是盐池五小教师温云霞的感受。校长包采娥将学校课改的成功归结为3点:一是反思课堂,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对症下药,找准课堂改进的切入点;二是研究课堂,借助示范课、过关课、跟进课,进行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把握高效课堂的落脚点;三是延伸课堂,重视问题研究,加强教材研读,落实教师“六个一”和学生“三本”,抓住师生成长的结合点。
说起课改一年多的变化,左海飞很欣慰:“在‘生进师退’的转变中,教师观念有了新变化,教学方式有了新形态,教学效益有了新提升”。正如张志远总结的,盐池县的课改如今呈现出“四态”——试点校步入高效课堂时态;课堂呈现出适合校情、学情和学科、课型的形态;师生的行走方式与生活方式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生命状态。盐池县教育的生态正在发生改变,“绿色”会继续在盐池县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