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我和爸妈去旅游’,请同学们设计至少3种方案,从安全、便宜、快捷的角度考虑,如何去神农架旅游?”课堂上,教师许燕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
新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很兴奋,一番思考和讨论后,他们开始踊跃发言,很快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比较了火车、飞机和汽车的安全性、便捷性、成本、舒适度等,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提出自认为最好的方案,并陈述理由。
这一幕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去年,这所位于武汉东湖之畔、高科技企业云集的中国“光谷”旁的小学,开设了一门批判性思维课程,在五年级学生中进行实验,每周一课时。
据悉,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小学。专家认为,这一全新的课程探索,或将开启中国教育的思维之光。
“中国小孩太需要了!”
日前,记者走进华中科大附小,听了一节批判性思维课。在这节课上,许燕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先汇报此前布置的作业——“上培优班到底好不好?”学生们按小组发表意见,除了陈述观点,还要至少说出让人信服的3个理由。学生们各抒己见,理由五花八门。
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许燕的题目依旧很有趣——“我的宠物计划”。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快乐地讨论着,敏锐地找出对方陈述中的漏洞予以反驳,有的还争得不可开交。许燕微笑着在教室里巡视,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看得出,如今的许燕在这样的课堂上已能游刃有余。但去年9月,身为学校综合组组长的她刚参与这门实验课程时,对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只有一知半解,甚至懵懵懂懂。她边教边学,在课程发起者、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教授“课前备课、课后复盘”的实验模式下,初识批判性思维课的“庐山真面目”,越教越觉得妙不可言!
如今,许燕的教学方式全变了。课堂上,她更多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大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变化也日渐显著,遇到问题,学生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意放过,而是乐于进行分析和思考。
“生活中的我,也有了不小的改变。”许燕感慨地说,“在家遇到一些琐事,我会先问明原因,避免因为情绪激动而发生口舌之争。在学校,我常化身为‘侦探’,运用推理方法帮同事排忧解难,让工作中充满了智慧与快乐。”如今的许燕,对批判性思维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只知皮毛,还想更深入地去研究它,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身边人去了解和接受它。
记者听课的当天,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人称“根叔”的李培根院士也在场。他一边认真观察、倾听,一边兴奋地拍照。他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效果非常好,中国的小孩太需要了”。他向记者表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当晚,意犹未尽的他还将听课的事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
回顾实验的过程,刘玉教授坦承,最初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两轮试验结束,她信心大增。让刘玉最惊喜的是,参与实验的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竟然超过了五年级学生。当她向著名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汇报这一结果时,杨叔子欣然说道:“这是当然的,年龄越小,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也越少嘛。”
家长也发现了孩子们的可喜变化。这半年多来,五(3)班学生严序的妈妈发现,原本性格内向的女儿变了。“以前孩子对我们总是言听计从,但现在遇到问题,她会与我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还说是老师教会了他们独立思考。”
让严序的妈妈最惊喜的是,女儿变得开朗了、自信了。“以前的她不敢开口,就像躲在壳里的毛毛虫,现在她敢于探出头表现自己了。”这让严序的妈妈觉得,女儿在这个学校读书很幸运。
这门课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是听听学生怎么说吧。“批判性思维课教我们如何想,而其他课是教我们想什么。”五(1)班学生肖欣宇总结说。
“慢慢地相信”
思考,思考,再思考,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批判性思维需要深入地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在哪里?深度是比喻,复杂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江汉大学教授李文浩曾专门去美国参加批判性思维教学培训,如今是华中科大附小的顾问。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给课堂贴上“批判性思维”的标签。“slowly to believe——慢慢地相信,审慎地思考。”李文浩强调说,“教师要进行理解性教学,即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让孩子敢说,给孩子的思考提供宽松的时间、空间。”
在李文浩看来,批判性思维教学需要时间,不是增量改革,而是先做减法,也不是一时冲动或追时髦,而是取决于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也因此,李文浩主张,要相信教师,相信每个人都有批判性思维,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沟通。“一定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它对我的教学是有好处的。批判性思维真正关注教师的脑力,教师要靠自己的思考去教学。”
教师们慢慢有了变化。以前,他们习惯于模仿别人,现在他们更倾向于审慎地思考,展开讨论,共同研究,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尝试。
科学课教师朱映晖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讲授《生物体》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系统认识陆生植物和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教学结束后,班上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围绕某海湾建筑开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话题让学生进行集体论证。班里学生分成建筑开发商、当地居民、游船船主、奶牛场场主、环保人士等若干小组,分别发表意见,然后综合考虑他人的利益需求,再次阐述各自的观点。
通过这一案例,朱映晖希望表达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远比指导学生接受式地学习进行线性思考更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用‘劣构’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取代‘良构’问题(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
说到底,批判性思维课改善的是师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更强调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融入’,其可持续性和影响力会更大。”李文浩认为,“这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命题,要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清晰思考’的教学过程,让其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进而能从不同角度解读‘所以然’。”
向学科教学渗透
参加实验前,英语教师王婧以为,在小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学生们会觉得枯燥无趣,但她很快发现自己想错了,学生们很喜欢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都能从这门实验课中得到进步。”王婧说,“这也影响了我的专业成长,教学中我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来进行教学设计。”
科学教师薛浩然也参加了实验,他带着学生们从观察香蕉、养宠物等生活化课题入手,引导他们分组讨论、换位思考,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批判性思维。
“对批判性思维课堂,学生们从陌生到熟悉,逐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它教会了学生在行动前要做全面、真实、辩证的思考,使得行动更科学,看待事物有理有据,能站在对方角度上看问题。”(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