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特级教师谈教学·武凤霞 适度调整思维重心

[db:作者]  2015-05-06 03:11:15  互联网

  在教学之前对所执教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事情。但是,许多时候教前思考却不易做到,教师教学思考效果不佳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现实存在,主要表现在3个层面:

  一是不思考型。这类教师是我们常说的“懒”教师,他们不思考学生、不思考教学内容、不思考教学目的、不思考达到目的需要的方法与步骤。这类教师教案本上的教学设计,要么来自教参,要么来自同事。上课前匆匆浏览一遍,知道教学的大致环节,课堂上天马行空,一切看自己的理解,看自己的心情,看自己的积累与爱好。这样的课堂,有着太多的不确定与无价值,教师看似有为,实则无为,学生云里来、雾里去,哪里谈得上学习效率。

  二是浅思考型。这类教师也许认真解读了教材,学习了教参,根据自己的思考编写了教案,目的是明确的,流程是清晰的,但是教学效率依然低下。在浅思考型教师的课堂上,知识是碎片状的,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构成整体,也不能形成网络。比如,学习语文,学生仅仅掌握了字词、学会了朗读、完成了背诵;学习数学,学生仅仅看懂了两道例题,只会完成类型相似的题目。那么,为什么教师很认真,却呈现出浅思考的状态呢?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学科的宽视野,也缺乏教学的高境界。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境界,眼中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带领学生走向大学科,既看不到教材编排的张力,也看不到知识系统与学科思维。

  三是深思考型。曾经流行过一段关于“深度语文”的探讨,在表现语文深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一定要让小学生从故事中读出哲学,从诗歌中读出技巧,从一篇文章中看出一种文化现象,从美好的事物中读出丑陋,从感性的事件中读出深刻的理性思考。这类教师大多知识丰富,对教育教学、人生价值、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独到乃至批判性的认知,他们希望学生在知识、心理、思维等方面都能有所收获。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辛苦,课堂效率往往不佳。

  以上3类教师虽然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是他们存在着相同的本质: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抽象的、笼统的、模糊的,教师在备课中不能够做到心中有学段、心中有个体,教学时总是以自己的认知为中心,按照自己的高度来设计。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我建议,教师在备课时不要急着写教案,先把打算构建的课堂流程在自己大脑中走几个回合,让自己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体验课堂流程。为什么这样要求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心中有人”。在这样的体验中,教师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自己问题设计的难易、提问角度的优劣,从而把教案编写得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此外,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思维高度认知不准确,具体表现为思维重心低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思考的就应该是学生需要的高度,而思维重心高的教师又往往把自己的高度当作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于是,前者嚼食育儿,后者揠苗助长,前者的课堂索然无味,后者的学生望洋兴叹。高度太低与高度太高都是制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教学到底应该深入到哪里、渗透到什么层次,有必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高度,让思维重心适度上移或下降。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6/202686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