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效课堂的抓手,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然而,一次偶然的听课,我却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了一些担忧。
那是一节语文课,师生学习七年级课文《孙权劝学》。预习新课、熟悉文本、朗读课文、提炼信息、课堂导学……在顺畅的课堂流程中,学生预习兴趣盎然,小组合作快速高效,课堂展示精彩纷呈……“一堂难得的好课!”坐在一个学生小组旁边听课的我为之暗暗叫好。然而,最后环节的“人物评价”却使我皱起了眉头。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话音未落,我身边那个小组的4名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喜欢孙权,因为他知人善任,善于劝说。”“我喜欢吕蒙,因为他能接受劝告,勤于学习。”这两个组员的发言都得到了组长的肯定。第三个组员也鼓起勇气开口了:“我喜欢鲁肃,因为他知错能改……”“不行,鲁肃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你不能喜欢他!”组长斩钉截铁地否定了他的想法。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也开始留意自己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这种状况。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这种优生“挑大梁”、潜能生“跑龙套”的“假合作”现象比比皆是,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曾经的教师“独霸讲坛”演变成如今的优生“独霸组坛”。显而易见,这种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轻则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重则会挫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他们的学习习惯与人格完善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何会出现这种与我们的初衷背道相驰的现象?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成绩差异造成的话语权优势。现在,为了对学与群学的需要,班级分组一般会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让优秀生、中等生、潜能生合理搭配。由于优秀生往往思维敏捷、能力出众,所以在小组学习中起着主导、甚至主宰的作用;而潜能生往往反应较慢、自信不足,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出现了上述“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二是性格差异造成的话语权优势。有的学生天生爱表现,善于与人交流,展示自我的欲望强烈;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开口,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不强,久而久之这些不爱说话的学生就乐于当听众了。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格局呢?我认为可以从两点着手:
一是借力小组培训与小组评价。教师对小组长、组员进行培训,让小组长明白自己肩负着组织学习、发起研讨、安排展示的重任,让组员明白自己有着表明观点、提出质疑、坚持己见的权力,培训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欣赏与表现、学会包容与反思,倡导求同存异的平等交流,构建宽松和谐的小组氛围。同时,在小组评价时,教师也要重整体轻个人,突出对小组整体提升的表扬,突出对组内潜能生的评价,通过捆绑式评价,促使组内团结协作。
二是借力小组分工与教师激励。一个小组成立后,教师不宜将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结合本人意愿,给每人安排一个岗位,如常务组长、记录员、纪律委员、学科组长等,还可以采取组长轮流制,这样就能让每个组员都发挥自身优势、感受自身价值。在平时的课堂展示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适时安排潜能生展示,多鼓励、多肯定,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勇气。
当然,友爱平等的合作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长期培养。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重视学习小组的课后延伸与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汉川市二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