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正在以“学科工作坊”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这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日前,在小学教育巴蜀峰会暨“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工作坊的现场,重庆市巴蜀小学首次面向全国发布了《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行动指南》(简称“1+10行动指南”)。该指南涉及学校整体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10个学科的课改思路,被誉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巴蜀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对巴蜀小学这一具有原创性和主动性的实践及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在她看来,“1+10行动指南”是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更是一场变革性的实践。
峰会上,巴蜀小学校长马宏从“巴蜀为何选择走这样的课程综合化实施道路”讲起,全面解析了巴蜀小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顶层设计、内生动力,以及“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巴蜀精神。近年来,巴蜀小学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注重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自下而上——现场创新推动思想提升,通过选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行动研究,助推教育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儿童生活本位转变,从学科教材中心向学生发展中心回归。
“教育是慢的艺术,排浪式、行政式改革看起来形成了轰动效应,但是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马宏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小学教育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从儿童出发,并回归儿童’。”
10个“学科工作坊”的展示是此次峰会的亮点。巴蜀小学向与会代表全景展示了一系列好玩的学科课程,为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课程体验。
美术课上,扮演学生的嘉宾同巴蜀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合力把用塑料瓶制作的彩瓶挂上树梢,共同研究用废旧塑料瓶制作“青花瓷”的方法,还爬上梯子为学校的教学楼挂名牌、贴楹联。参会教师曾芮佳表示:“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兴趣、憧憬和快乐。”数学课上,嘉宾与孩子们一起玩魔方、填数独、解九连环。“我们不是教学生玩,而是让学生自己研究怎么玩。”针对“玩数学”工作坊,巴蜀小学数学学科负责人刘绪禄表示,工作坊让数学从冰冷的美丽变为火热的思考,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吸引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中,微信“扫一扫”、“摇一摇”成了课堂互动的主平台;班会课上,嘉宾们分别扮演高、中、低年级学生,亲手制作班级文化海报,有的还分别扮演教师和家长,模拟教师与家长通电话等各种情况。
据巴蜀小学课程管理团队介绍,基于对小学教育及价值取向的理解,巴蜀小学选择从儿童发展的启蒙和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特征出发,研发了“1+10行动指南”,具体回应了目标、内容、师生角色定位和方法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为学生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本次峰会还邀请到多名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一些教育前沿话题。加拿大温莎公立教育学监克拉拉博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她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的观察、问题和想法作为学习的中心,学生与教师一起,在尊重的基础上互相挑战和测试。她同时提出,要摈弃探究式教学的几个误区,例如:认为探究就是游戏,探究只需要教学技术来支撑,探究只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等等。
“在硅谷,有这样一所具有互联网思维特质的学校:个性化、社区化、家庭化的学习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一人一张课表,学习过程中大量运用智能软件,不少教师都是专业的程序员……”猪八戒网创始人朱明跃以此为例,向与会代表讲解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应该如何利用科技产品实现智能化学习,并提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没有可能在中国拷贝这种办学模式”的追问。
“综合化改革的实施需要跨界思维的碰撞。没有思想的突破,就不会有行动的跨越。”马宏认为,“只有让教师告诉教师,让教师影响教师,才能为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综合化改革就是为实施完整的教育做准备,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并广泛征求意见,拟定3年规划,统一团队的方向和推动的步骤;另一方面,不断调适管理结构,并尝试从商业的视角来思考互联网思维下的理想学校。当前,单项的课程改革已经无法撬动学校整体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