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煤矿资源的减少,地方政府在财力上已不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教育内部也因城乡发展不均衡而困难重重。内外交困之下,平川人如何让教育焕发生机?
2014年,当甘肃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团对白银市平川区进行初次评估时,平川教育的各项指标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政府拖欠教育经费1.3亿元,学校D级危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师生比例不合理,教学设施落后……评估结果带给平川教育人强烈的震撼,由此,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成为平川教育内涵发展的头等大事。
“教育发展关系着师生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决不能草率行动。”担任过13年教师的平川区教育局局长杨恭认为,解决教育发展均衡问题,一定要立足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于是,2014年甫一上任,杨恭便每天与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走访学校。经过一个月的调研,区教育局确定了“一主两翼”策略:以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配置城乡师资力量和提高农村师生待遇为主,同时推进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办好城乡幼儿园和县级职业学校。一场以均衡为主题的改革悄然开始。
大气魄调整学校布局
水泉野马滩小学是一所只有10个学生的农村学校,而在平川区,像水泉野马滩小学这样的学校还有许多,有的学校一个年级甚至只有一个学生。“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交流,孩子容易出现孤僻等心理问题。”水泉野马滩小学校长岳振宏说。
平川区是一个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但随着地区经济的转型,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致使区政府无法及时足额支付教育经费,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年龄大、新知识匮乏、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也不足以支撑农村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纵观各地教育发展,硬件条件从来就不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硬件条件的差距不是问题的核心,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懈追求才是重点。”平川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清良说,“只有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才是解决平川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没有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如何让优秀教师和农村学生回流?区教育局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撤点并校,制定了《平川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方案》、《平川区义务教育划片入学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和一系列配套措施。
“撤点并校符合现阶段平川教育的实际和发展需求。”平川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黄殿申解释说。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让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育,也避免了办学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
在推进撤点并校工作中,区教育局也遇到了困难,比如家长不理解。家长们认为,撤点并校就是不让孩子上学。耐心解释之下,家长们才真正理解区教育局的举动“都是为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平川区政府督导室主任李志信说。
撤点并校解决了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城区学校的大班额问题更加突出。于是,区教育局提出了“划片、控制、分流、禁止”的八字方针:学校控制单班学生人数,分流不是本片区的学生,禁止转入其他片区的学生;建立问责制,由区督导室严格监管;对部分城区学校进行撤并和恢复;实行“大学区制”,进行片区管辖,统一调配师资力量。
大动作配置城乡师资力量
与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一样,平川区教师素养参差不齐,而且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平川区在白银市率先开展了教师交流活动。
以往教师调动要经过人事部门、编制部门,编制部门不给编制或人事部门不批准,教师都无法调动。针对这些问题,区教育局多次找区政府商谈,与区常委会研究,最终实施了“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在制度上给了学校更多自主权。
平川区第一次教师交流活动超过370人参与,规模之大在平川区史无前例。为保证教师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区教育局人事股、教育股先期建立了农村富余教师资源库,摸准城市学校教师岗位缺编情况,核算各学校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出台了《平川区2014年暑期教师调动方案》。
方案公布了农村富余教师名单、城区学校和部分大乡镇农村学校岗位空缺人数及职称要求,让农村富余教师像填报志愿一样填报城区学校和乡镇农村学校空缺岗位。为防止竞聘城区学校教师过多、参与竞聘的农村学校无人竞聘的现象,区教育局规定教师填报志愿时必须填报一所农村学校。
参与竞聘的教师为这一举措纷纷点赞,因为“只要敬业、富有责任,就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竞聘到平川向阳小学的教师刘婕说:“没想到岗位竞聘制让我进城,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世间不存在万能的方法,无论管理部门的设计如何缜密,也无法满足每个教师的需求。没有竞聘到城区学校岗位,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区教育局接待人员都会把农村教师成长成才的案例讲给他们听,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在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去年底,区教育局又启动了校长交流,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规定学校校长、副校长要参与城乡互动。同时,免去一些年龄大的校长,任命一批干劲足、想作为的新校长,并将一些薄弱学校校长交流到好学校任副职,优质学校副校长到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任正职,填补学校管理层能力差异带来的不均衡。
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待遇
来自农村的杨恭深知农民对教育的渴望,也懂得教育对一方群众的重要,以及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可以把一批批学生送入“天堂”,也可以扔进“地狱”。所以,杨恭一直全力推进平川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今,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更多的学校走出薄弱、走向优质,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已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成为平川教育人共同的使命。
为了留住农村优秀教师,让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在没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教育局争取区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根据经济、地域将农村分成三等,一等是艰苦农村地区,教师每月补助350元;二等是贫困农村地域,教师每月补助150元;三等是农村地区,教师每月补助100元。这一政策,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的现状。
复兴学校和种田中学是平川区位置最偏远的两所学校,当地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到学校任教。
在复兴学校工作了20年的李海澄说:“以往,教师只想进城,如今有了补助,改变了一部分教师的心态,让他们能够安心在农村教书。”虽然曾多次到城区优质学校作交流,但种田中学教师任强还是留在了“母校”,“管理部门的行动打消了我进城的想法,化解了多年来心里的那个结。”任强说。
俗话说,“不善谋事者,必不能成事;不善谋大者,必不能做大。”平川教育人以大气魄,对平川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样的区域教育生态中,平川教育人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一次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注重实际与统筹相结合、扩大办学规模与方便入学相结合的原则,使平川教育走上优质均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