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班级内除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更需要修养身心,获取让生命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而国学恰恰就是获取这种力量的桥梁和杠杆。国学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学问,在依托国学进行“班改”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它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正是依托国学,我们的“班改”从课程到课堂才得以顺利推进,国学犹如“源头活水”,使“班改”清清如许。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班改”必然成为未来课改的核心。
我们班叫作“永红学堂”,以我的名字命名,希望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我们的班魂——“上善若水,童蒙养正”,就是依托蒙学,让孩子们从德行上养正自身,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和教育。每个组名也是孩子从诗歌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如“竹石组”、“青松组”、“水天使组”、“石灰吟组”等。
在我们班上,班级建设往往润化于国学无形的熏陶渐染中。“摇头晃脑”的晨读,小组合作的学习;“每日一句名言”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孩子们边诵读边结合实际谈自身认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诸多名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培养着他们良好的习惯和修养。
亲其师则重其道,“亲师友习礼仪”,家长的力量非常重要。从学生一年级起,我们班就推出了“每周一封信”“每日亲子吟诵和课外阅读”活动;利用班级群,每周六与家长们交流孩子学习国学的变化。家长从质疑、有疑问到积极配合,确保了“班改”的开展。
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家长资源也被逐步开发出来,比如“班级基金”的建立和使用;家长“义工”的诞生;不少家长还主动承担起为孩子讲授阅读方法、绘制绘本、讲授儿童故事等任务,拓展了班级国学课程的科目。
“班改”,改到深处是课程。国学,恰恰提供了难得的课程内容和载体。
每天一到晨读时间,我们班就置身于浓浓的国学氛围中:周一《成语接龙》;周二《千字文》;周三《小学对课》或《声律启蒙》;周四《儿歌400首》;周五背诵竞赛。家长们通过学校的“4G校园班级视频”看到自己孩子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国学的“雨露”,欣慰而感动。每周四的吟唱比赛或“故事大王”演讲比赛,孩子们唱啊、跳啊,个人的、组合的,坐着的、站着的,转圈的、躺着的,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样的场景常常会吸引十几个家长放下繁忙的工作前来观看,家长们自发组成评价组,点评孩子们的表现,嘱咐他们再接再厉。每周一节的国学书法课,看着大屏幕上一个个毛笔字的写就,欣赏着王羲之等大师精美绝伦的杰作,感受着老祖先的丰富意蕴,既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在练习书法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国学就像一把钥匙,在启发孩子心智的同时,也打开了班级改革深入推进的隐形大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花桥前景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