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的那年九月,我去青海的一所偏僻山村小学支教。校舍很简陋,几堵土墙,四间平房,仅此而已;但校园却漂亮,到处长满高大的青杨,教室门前有几株丁香,还有一丛金露梅,孩子们叫它格桑花。学生只有26个,多是留守儿童。虽大多面有菜色,但都很单纯快乐。记得第一次上课,我就被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震慑了,那些天真的黑眼睛,纯净得就像校外那一湾澄澈的湖水。
翌年六月的一天,快到端午了,格桑花开,空气里弥散着淡淡的芳香。我给孩子们讲端午节的故事,讲屈原、龙舟、艾蒿,还有美味的粽子。孩子们听得很入神,忽然,班长沈小青举起手来,问我:“老师,粽子是什么样的?”我说:“你们没吃过粽子?”“没有!我们从没见过粽子。”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震惊之余,心中涌起一阵酸楚。我想给他们做粽子,但想到徒有四壁的宿舍,没有糯米,也没有箬竹叶,多少有些失落。
踌躇之际,忽然眼前灵光一闪,我对孩子们说:“我们来画粽子吧!来画一画你们心目中的粽子。”“好啊好啊!”孩子们都很兴奋。
我给孩子们描述粽子的样子,然后又笨拙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样子。孩子们开始画起来,每一笔都很用心。只是,沈小青却迟迟没有动笔,她微微蹙起眉头,若有所思。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拿起铅笔在纸上飞快地画了起来——这只粽子很特别,左右两边有翅膀。我问她,为什么要画翅膀?她说:“我想妈妈了,我希望这粽子能飞到妈妈身边去。”说话的时候,她的眼圈红红的。小青的同桌,一向寡言少语的张小花也停下来,默默地在纸上画了一个爱心形的粽子,说:“我也想妈妈了。”这时候,教室里特别安静,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滑动的声音。我在教室里巡视了一圈,看到了孩子们画的形状各异的粽子:花朵形,树叶形,小鸟形,星星形,月亮形……
“好了,孩子们!我们给粽子涂上颜色吧!”我拿来油画棒,孩子们很认真地涂色,那虔诚的小模样颇让人怜爱。涂完色的粽子,一抹鲜亮的绿色,让我想起故园里那碧绿的箬竹。七彩的粽子绳,让我想起天边那道亮丽的彩虹。张小花走到我面前,拿了一张画递给我,说:“老师,送给您,这是我画的格桑花粽子,希望您每天都快乐!”说完羞涩地低下了头。小花学什么都要比别的孩子慢一些,我平时在她身上花的时间也最多。我看见,纸上的粽子是花朵形的,上面还赫然画着一个大笑脸。我笑了,笑出了泪花。
两年后,我离开了那个小山村,离开了那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可他们画的“粽子画”,却一直悬挂在我的心头,让我在之后的每个端午感受到恒久的温暖和幸福。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江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