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5全国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建议—— 课程建设应多一点留白

[db:作者]  2015-07-01 04:22:18  互联网

  “过去的小学课程建设一直在围绕‘加法’做文章,但现在,我认为要做好‘减法’。做减法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整合,只开发不整合,就很难有效落实。”6月28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召开的2015全国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暨北京市高等学校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如是说。

  什么是拓展性课程、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课程建设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这些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话题。其中,小学课程建设如何做好加减法、课程如何整合等话题更成为专家热议的焦点。

  “从校本课程建设到本校课程建设,是我们接下来深化课改的重要任务。”田慧生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而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田慧生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尤其要做好课程的深度整合。

  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在田慧生看来,可以从3个角度考虑:第一是课程类型的整合。现有的国家、地方、校本这三类课程,本身就有整合的空间。三类课程中一些内容可以做相应的归类、删减、调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类型之间也可以整合,甚至必修课、选修课不同类型之间也可以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就会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是跨学科的横向整合。相近相邻的学科可以很好地整合,交叉重复的可以精简删减;第三是学科内部的纵向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核心所在。学科内部纵向整合做得好,会推动整个教学方式甚至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改革留出足够的空间。学科内部整合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系统梳理学科内部核心观念、核心素养和核心问题等。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在校时间都填满,要给孩子们预留空间。所谓开发课程,不是设置更多的课程,占用学生的自由时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的话甫一出口,就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针对拓展性课程这一概念,郭华特别强调,这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应该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特征。“仅仅作为知识传递的课程并不具有拓展性,我们应该把课程背后无限的可能拓开去、展开来。所以,能够使学生具有拓展能力的课程才是真正的拓展性课程,并不是设置一类课程叫拓展性课程,就能让学生拥有拓展的能力。”郭华呼吁,要重新认识“满的课程”和“留白的课程”。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简单的重复和复制,简单的补充和拓展,这些是需要做减法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室主任朱传世认为,现在已经进入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期。他同时指出,应该辩证地看待课程建设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的问题,“做加法要体现适切性,就是增加适合学生的、学生需要的东西,做减法就是减去重复交叉的东西。”

  对此,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也认为,学校应从当前课程改革的“加法思维”中突围,从改变课程的结构入手,进而回归教育原生态。

  其实,无论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适宜的发展。正如田慧生所说,“我们开发出什么样的拓展性课程,都不能忘了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应该成为衡量拓展性课程建设是否成功、质量如何的根本标准。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多种需求来建设拓展性课程,最终向着为学校不断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目标而推动。”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师报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主办。会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依托多学科的优势,支持北京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等7所小学体育美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成果,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据了解,去年6月,北京市教委打破高校与小学各自“关门办学”的高墙,在全国首次开启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特色发展的项目。北京市教委遴选了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等20所高等院校,与东城、西城等多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结对共建140余所小学。通过挂牌建设基地学校和特色学校、建立艺术家工作室和体育俱乐部等方式,高等院校与结对小学进行交流沟通、互帮互助,进而推动小学体育、美育的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发展。

  本次会议还重点推介了深圳市龙华新区行知小学、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成果。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南、重庆等20多个省份的300余名代表还先后走进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观摩了两所学校的课程实践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8/20298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