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近20年,在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心态也变得更加淡定从容。回想起曾经的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做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就是对学生发号施令: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惯常的思维是:指令越明确,学生越明白该怎么做,这个班就越好。这种方法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奏效,而且跟班越久,效果越明显。
可自打我中途接手九(5)班后,却发觉自己的“教育之舟”全面触礁了。起初,我觉得这群孩子非常叛逆,不论我提什么,总有人在底下唱反调。如每天早自习的前几分钟,我总是习惯性地要求学生拟好当天的学习计划。在前几届学生中,与他们讲明道理后,学生很快就适应了。但这届学生偏偏难以“驯服”,他们不仅没有接受我的这个提议,反而觉得没有必要。一个月下来,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将这个习惯持续下去。这让我非常沮丧,挫败感油然而生。
后来,类似的事经历多了,我逐渐领悟到:也许这就是如今孩子的特质。一方面,喜欢自由,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喜欢被别人支配;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思考、在辨析:这个指令合理吗?我有没有必要去遵守这个指令。细细想来,这其实不是“叛逆”,而是一种成长,一种自我意识的苏醒,一种怀疑精神的萌芽。
于是,我不再纠结了,而是选择包容他们。
在我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其实是一种成全,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接纳。
我们面对的正是一群徘徊在迷惘期的孩子们,此刻的他们最易莽撞行事,但都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教师,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去唤醒、感染、成全他们,让孩子们变得更加优秀。
无论哪个班都会有不交作业的孩子;上课睡觉的孩子;扰乱纪律的孩子;逃课泡网吧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构成学校丰富多彩生活的生态,也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涯最具挑战、也最能进行自我修炼的一部分。而能否面对这些孩子的状态,往往会成为衡量教师教育情怀的标尺。
就人的一生来看,品行和能力远比分数重要。然而,许多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并不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这种教育理念,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许多鲜活的事例都证明,那些曾经在学校不受教师喜爱的学生,毕业后凭借自己的高情商、高技能,在社会如鱼得水;而那些曾被教师称赞的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打磨”下失去了社会实践能力,往往四处碰壁。此时此刻,我们苦苦追求的高分数又能说明什么呢?也许,这些事例能够给许多教师敲响警钟,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做到:不把学生当成自己谋取现实利益的工具,不让自己沦落为帮助学生升学的工具,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教育其实是一种成全,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包容;是我们梦想中的教育,正在探索中的真教育。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云梦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