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化”

[db:作者]  2015-08-05 05:24:20  互联网

  有校长错误地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环境建设,把一个文化主题的内容、口号、标语张贴到校园的角角落落,这就达到了目的。殊不知,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促进养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有些学校一谈文化建设,就想当然地搞几个大型文化墙、大型橱窗、几次演讲或文化内容的活动,认为通过这些疾风暴雨式的活动,就可以实现文化育人目的了。甚至,有的校长错误地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环境建设,把一个文化主题的内容、口号、标语张贴到校园的角角落落,这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促进养成。重心在“化”,这就是点化、融化、化解、化合,即深入骨髓、入脑入心、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渗透的、缓慢的。

  文化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融入,是一种熏陶,是一种引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顶层设计的方式,重视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发挥学校环境的教育功能,既要注重具有直观性特点的物质文化建设,“优化,美化”环境,使教育教学环境起到以声悦耳、以形悦目、以情悦心的作用,又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作用,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营造团结和谐的教育生态,更要注重校园精神的形成,它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学校走向健康。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化”上下功夫。寓教育于无形,处处体现慢慢浸润的人文之情。

  形式多样化,使“化”的形态丰富多样,让学生更易接受。校园文化建设最忌讳单一化的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变换花样、推陈出新,让活动更符合学生好奇、立新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内容适龄化,使“化”的内涵更容易入脑入心。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小学为例,低年级要以“读”为主,以故事穿插,多用游戏的形式表现,符合学生爱模仿的天性;中年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高年级重在理解,召开辩论会,结合日常生活和经验思考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举办演讲比赛、诵读比赛等,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举办不同层次的征文比赛。

  主题鲜明化,使“化”的内涵深刻,更容易接纳与理解。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活动的主题,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内容、不同方法和不同形式的集中感染,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时间持续化,使“化”的积淀深度更容易拓展。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沉淀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长时间地坚持,以常态的形式固化下来,变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学校每学年的开学典礼、毕业仪式、大型展示节、纪念日活动、团队活动等,在形式翻新、内容活泼、师生共育的基础上,固定时间、固定主题,从而形成常态。

  推动柔性化,内化于心。文化建设的推动应该水滴石穿,追求水到渠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活动,用“榜样”引路。比如,通过每月评选“校园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们看有样板、学有典范、听有经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性。

  文化浸润生活化,外化于行。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要注意把学校所提倡的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文化建设课程化,以“化”育人。编写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淬炼校级精品课程,注重学科渗透,在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文化渗透。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学科渗透,实践培育,汇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展示好形象,培养好品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嗅到文化的芳香,在感悟中幸福、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临城县石城学区校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1-29/203161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