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个很受关注的新闻:英国电视台BBC策划的中国教师赴英教学纪录片。客观地说,BBC的策划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好策划——你看,这个节目不仅英国观众会看,中国观众也已经被吊起了好奇心和讨论的热情。
片中的教师是真的,学生是真的,场景也是真的,但镁光灯和摄像机下的人和事是为节目的录制而设计,这个活动就变成了一场教育的真人秀。
典型性和冲突是“秀”中最重要的元素。这就出现了纪录片“从最初最乱的状况里挑了最乱的”来展示给观众的情况。
如果看了这个纪录片,相信英国的学生上课都是叽叽喳喳聊天、吃东西、化妆,“无组织、无纪律”,那就错了。纪录片中曾经与学生之间因为纪律问题而“乱”的某位中国老师说:“他们自己的老师进来,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学生们也明白:现在是表演时间!不用当真。所以,课堂上守纪律的英国学生没有出现,更多的是好玩、好奇、看热闹的学生。
如果看了这个纪录片,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就是这个样子,也离现实甚远。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两位教师,他们在国内所带的班级应该早就已经不是50人的大班,也不是纪录片中展现的早7点到晚8点的作息时间、刻板的教室和课堂布置。他们学生的校服也可能早就不像“降落伞”了。但现在是表演时间,大家只能一起做秀。既是作秀,就不难理解教师们在某些情节和表情上的夸张、对某些要求的过分强调。
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真正的中国教育与英国教育的比较甚至冲突,仍然是一场目前电视媒体特别热衷的真人秀——人是真的,但是在表演。
想起早年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大多刻板、拘谨,常常让观看的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怎么是这样的?只能说西方导演或者某些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就是那样的。中国教师执教英国班的纪录片,采用的也正是BBC编导人员所认为的中国教育和中国课堂的样子,或者是他们想象的某种教育和某种课堂的样子:在这种想象中,纪律性、严肃性、统一要求、讲授等得到了格外突出和强调。
教育正处在变革中。今天,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不同的课堂形态,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各种或真或假的课改模式或“导师”……有的依托教育规律而生,有的瞄准市场盈利而来。中国教育向何处去,正在变革中求解。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很难靠一部片子、一本著作,甚至一篇文章,描述中国教育的真实现状。
真正的教育不是模拟,真人秀反映出来的教育,也一定会走样,不要太当真。但影视作品会将某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放大给人看。BBC的节目同样提供了又一次让我们反思中国教育的机会。同时,不要太当真并不妨碍我们依然可以想想问题:如果这5位教师从这些英国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担任他们的教师,会怎么样?如果这5位中国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安排班级、活动内容、教学形式,而不是按照导演的安排又会怎么样?如果这5个英国孩子,到正常的中国学校当“插班生”,或者安排50个英国孩子到中国学校“组班”上课,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和冲突?这些设想依然引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