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课堂进入学习总结阶段,我习惯性地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这么大的雾,曹操确实是看不见诸葛亮的船,但诸葛亮又怎能看得见,如何把船开到曹军的水寨呢?”
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我就意识到这是个真问题,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矛盾发问。如果用“课后我们再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搪塞过去,估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因为学习中接连不断的新问题而忘记了。学生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难能可贵。因此,我果断调整计划,让学生尝试修改课文,尽可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师:请同学们看看本课的“资料袋”,第一句话是怎么说的,读一读。
生: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师:课文与《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看出不一样的?
生:“资料袋”中有“改编”两个字。
师:既然课文是改编的,现在大家又觉得其中有矛盾,那大家不妨也来改编一下。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课文没有考虑周全的事情再考虑考虑,把“借箭”时的一些事情好好安排一下,让这个故事能够自圆其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需要重点考虑哪些方面呢?
生1:大雾是必须的,没有大雾,借箭就没戏了。
生2:我注意到下雾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先是比较小,慢慢地才变成大雾。
师: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再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矛盾的根源“大雾”前后的描写,再从时间和准备方面替诸葛亮想想办法。
师:如果自己改编不出来,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动用集体的智慧,到时候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改编方案最好。
时间不长,各小组的改编方案都陆续提交了。他们提出了这些看法——要把江上起雾的过程写出来,也就是出发时江上开始起雾,到了目的地后,雾变得“面对面都看不清”了;在“四更天”这个时间,江上早起大雾了,所以行动时间要往前推,可以让诸葛亮借助江上起雾,慢慢开船去曹军水寨的对面埋伏;可以安排鲁肃当见证人,上船时看见起雾了,船停时发现雾大得“面对面都看不清”……
根据这些意见,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改编,最终形成了如下结果——“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改为“第三天夜里”;“朝北岸开去”,改为“鲁肃看到江面上起雾了,船在雾中慢慢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改为“不知过了多久,鲁肃探头一看,江面上已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了。
学生将改编后的“课文”读了一遍,我向提问的学生征求意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可我觉得意犹未尽:“这节课我们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课后,大家在完成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时,一定要把自己改编的内容加进去。”
过去也让学生尝试过修改课文,但学生往往都局限于某一句或某一个词。这一次则是改编课文的关键内容,是一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量与挑战。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