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落实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只有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才能完整地承载学校的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在学校具体化、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一张宏伟的景观图,那么,课程改革就是一张诠释素质教育的概念效果图,而每所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一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施工结构图。只有设计了施工结构图,一幢幢独具特色的“高楼大厦”才能拔地而起。
从这一比喻中,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校本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载体,是课程改革在技术层面被细化的操作手册,是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的施工蓝本。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一改过去只注重国家课程的落实而忽略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落实的现状,可以一改国家设定的三级课程各自独立运行而难以融通为有机整体的现状。
找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基层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从什么地方切入,这是值得调研和探讨的课题。目前看来,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从传统学科课堂模式的改变切入。“课改从改课开始”是课程改革中流行的一句话。有许多人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改革传统学科的课堂模式,对于如何再往前推进,比较茫然。第二种类型,从传统学科课堂外的教学活动改变切入。例如,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创立的“全课程教育”,就是在不触动传统应试学科课堂模式的情况下,改变应试学科课程过多挤占非应试学科课程的时空、人、财、物的现象。同时,他们将学校所有活动都进行课程化设计,称其为“五官归位”。第三种类型,上述两种形式并用。许多学校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从传统学科课堂内外同时切入。
不难发现,这三种类型的切入都是围绕传统学科课程的课堂模式做文章。我 认为,基层学校课改的切入点应该放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高度上,这样的切入才能统领学校课程改革的全局。
就学校来说,课程改革还有两种切入方式,即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而这个整体的课程改革应该基础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倘若学校没有构建好校本课程体系,便无从谈起从哪里切入。
此外,要特别重视教育科研的推动作用与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教育科研至少可以发挥三个功能。其一,让所有参与者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素养。通过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进程,转变观念,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主人翁。其二,可以让参与者站在一定高度,多视角审视自己在学校课程改革中的位置,找出最需解决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分步实施学校课程改革。其三,减少盲目性,提高全体参与者素养。以科研课题为核心,从教育理论学习,到教学计划制订,再到操作技能培训,参与者在科研课题中实施教学。这些功能的实现,有利于打造学习型组织,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愿景。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学理念引领,其目的是避免浅层次照搬,给参与者营造一个能创造性施展个人教学技艺的空间。这种课程改革中最接近实际操作的教学理念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一个过渡,来自于教育实践个案的总结,但不依附于个案,同时又能具体描述、概括个案。打个比方,这种教学理念可以“一手托两家”,一只手牵着教育理论,另一只手牵着教育实践。
教学理念引领课程改革推进方式,至少发挥三个功能。
其一,可以提升参与者的理论素养。某一教学理念是对某一案例由具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念的总结,同时也是哲学领域的理论术语在描述具体教学流程和方式时的表达,有较强的理论色彩。能读透某一教学理念的人,必然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仅这一过程就是对参与者理论素养的提升。另外,能根据某一教学理念进行操作实施的参与者,必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参与者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螺旋式提升过程,有这种经历的参与者,就具备了教育家的基因和潜质。
其二,可以使某一教学理念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减少在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盲目性,增强其科学理解性。而对课题执行者来说,要对教学理念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理解后,再设计出技术层面可操作的技巧和方式,这一创造性是理论和技术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细化的过程。
其三,某一教学理念要解决的问题,因符合客观规律,便具备复制的条件和功能,易于大面积、多层面推广。我国的课程改革之所以在现阶段徘徊不前,就是缺少这种大量多层次、可复制的教学理念。
校本课程体系的“穿珍珠”理论
学校即使没有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体系,但这一体系仍客观存在。
目前,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存在三个层面问题。第一层面,学校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开发。第二层面,学校是否以体系加以构建。第三层面,校本课程成体系构建后,是否随时更新、完善、优化。
例如:班会、纪念日活动、节假日活动、校内文体活动安排等,没有上升到系统、分类的层面去开发、设置、实施和评价,只是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下一步学校要用课程构建的要素加以整合、规范、提升和优化,使其成为课程。这是第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构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这需要学校决策者带领全校师生,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开发、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第三个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学校一旦开发、构建起校本课程体系,就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修正、补充、拓展、创新,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需要明确一点,要有目的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然后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从易到难,逐步建设具体课程。其一,条件成熟的课程先实施。其二,有可能实施的课程创造条件尽早实施。其三,暂时还不能实施的课程,培植条件,待条件具备后再实施。学校在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考虑三个维度,其所涉及的内容成熟度影响着实施步骤。
第一,课程开发的主体维度。在校本课程体系中,开发主体有些是个体教师,有些是部分教师,有些是全体教师,有些还邀请校外专家等人员参与,这要视具体课程开发情况而定,以避免一哄而上。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中的主体参与是动态变化过程。
第二,课程开发的层次维度。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可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课程开发环境的打造。我们要用大量的课程改革信息更新参与者的观念,转变思想,营造氛围,在人、财、物各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让课程改革实现由“让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第二个层次是单项实施课程。本着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构建一个落实一个的课程开发理念,不搞一刀切,不贪大求全。这样可以使校本课程体系得以稳妥构建和落实。
第三,课程开发的方式维度。校本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构建后,对体系中具体课程的开发方式大体有六种,即选择、修改、整合、补充、拓展、创新。方式没有优劣之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好比是在制作一条珍珠项链。项链就是校本课程体系,项链中的珍珠就是校本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每颗珍珠在项线中的排列、个性化设计,好比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而项链中的珍珠,有的是自己生产加工,有的是代加工,拿过来串在项链中即可。校本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也是如此,有的由学校创立,有的由其他学校创立、自己学校再修改加工,有的由其他学校创立、学校拿过来使用即可。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的是项链整体体系的串连,在整体下再去镶嵌每颗相应位置上的珍珠。
有一点要重申,只有校本课程构建成体系,才能承载课程改革纵深拓展的使命。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