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当下的学校几乎都想办得“高大上”,都想“朝上走”。而我们却要在这里强调“卑微”,而且是“甘于卑微”,为什么? 做甘于卑微的教育

[db:作者]  2015-10-07 03:49:13  互联网

  在一次班主任研讨会上,我听到一个有关“仆人式领袖”的故事。有一群人组织了一支探险考察队,来到一望无垠的沙漠,所有人都是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但谁都不服谁。怎么办?探险考察队中,有一个“仆人”煮饭、烧菜、伺候这些专家,一切显得井然有序。突然有一天,仆人失踪了,探险考察队乱作一团,没有了“领队”,他们整天在沙漠里打转,最后不仅没有完成探险考察任务,还迷失于沙漠纵深处。班主任讲完故事,说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仆人式领袖”那样的人。  

  由此,我想到北方草原上绽放的无名小花。它们甘于卑微,平等、自信、微笑着相处,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本意?在校园里,我们也要唱响、放大“做甘于卑微的教育”。

  我想,甘于“卑微”,其实不是真正的“卑微”。“做甘于卑微的教育”,实质是让教育回归到“人”的教育,即完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完整人格。“做甘于卑微的教育”,涉及学校、校长、教师三个层面。学校的“卑微”、校长的“卑微”、教师的“卑微”,只有他们都“卑微”了,才有孩子们最终的“卑微”。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是否恰当,不仅关乎自身,更关乎整体、总体与全局。

  考察一所学校办得如何?如果从它的内部评估其质量、效益和贡献,某些学校确实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一旦放到整个区域的全局去考评,它的存在与发展或许对其他学校而言是一场灾难,他们通过政策保护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占据了更多的生源、师资、经费,破坏了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平衡。难道,对这样的学校不应该让它“卑微”一下?

  在学校与师生的关系上,要破除“学校”高于“师生”的误区,以为在学校内部,学校的利益、荣誉高于一切是天经地义。其实,从总体上说,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也并不排除在局部、具体环境、事件与问题上会出现不一致。这个时候怎么办?学生利益第一,教师利益第二,学校利益第三。在日常的校园中,举着为了学校荣誉的牌子做着损害师生利益、特别是学校利益的事情,比比皆是。

  校长对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对师生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很大。在当下教育家办学的态势与舆论下,校长的位置似乎越发重要了。校长往往受到重点培养、培训,校长越来越“高大”,似乎是好事,其实也有一些关系有待处理。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看似简单而又有点“荒唐”的问题:假如校长成为一棵“大树”,它应该矗立在什么位置?校园中央?校园最显眼的地方?最能得到阳光雨露的地方?我不反对校长成为“教育家”,不反对校长成为“大树”,但是,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寻找到不影响教师生命成长的地方,比如可以在“角落”、在“偏远的地方”,特别是选择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位置。校长不要总是自己“抛头露面”,要以一个普通教师的心态处理好自身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时刻让自己“卑微”。

  我曾在几个不同的场合听别人的议论。他们说,现在胆子最大的是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什么都敢说,包括培养领袖等。“领袖”的产生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吗?这不是靠幼儿园、中小学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长期主客观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所学校出了“名校友”,包括各行各业的“领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自信与自尊,就此进行宣传可以理解。但是,一所上了岁数的老校、名校,出几个名人或“领袖”,其实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他们的成功与学校不一定直接相关。

  明年是苏州第十中学建校110周年。我们不想喧闹,只为实实在在地做事:为学校创办人举办一场“办学追思会”,追本溯源,饮水思源。在“闻道廊”二楼,把建校以来所有校友的名字镌刻在墙上。在世的、去世的,毕业的、肄业的、中途转学或出国的,无论有名或者普通,都相互“卑微”地挨在一起。这条长廊是“卑微”的长廊,更是伟大的、永恒的长廊,它体现着我们的办学理念,更突显学校的办学状态。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2-12-03/203221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