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之初,曲阜市实验小学就提出了“和乐教育”整体建构的基本思路;新课改以来,学校又启动了新一轮“和乐教育”整体优化的改革。在“和乐教育”的整体建构中,“和乐课堂”是他们的实践重心之一。几十年来,在他们的探索学习与改革实践中,“和乐课堂”的理论阐释始终植根于儒家“和为贵”、中和与中庸之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感文化之中,构建起了富有特色而又完整的“和乐课堂”体系,为践行培育“和乐致美”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和乐课堂”的“四项原则”
王利民校长表示,所谓“和乐课堂”的“四项原则”,即“人亲”“心通”“场乐”“法和”也。
“人亲”,就是倡导教师要像孔子那样,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而亲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锻造健康的人格,习得更多的知识,直至升华成生命智慧。
“心通”,即教者、学习者、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四心相通。刘勰有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尤其是教学富有文学情味的作品,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彼时彼地彼境彼情之中,在触摸作者感情琴键的时候,作者写作的要义,才能水到渠成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在教学那些非文学作品和理科等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探寻到作者或编者的编写意图与思路,然后才能引领学生敲开所教内容的思维大门,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不管是教师之教,还是学生之学,灵感频频闪现,师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步入感情与思维的巅峰状态,从而产生超越想象的教学效果。
“场乐”,是指教师教学之乐与学生学习之乐同在共舞。孔子为什么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呢?他的弟子为什么感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而“欲罢不能”呢?这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所教、所学的内容富有意义,二是教者、学者的心灵极其愉悦。这不但可以让学习高效不求自得,还能让师生的心理不断优化,从而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法和”,是指多种教育方法、手段和谐运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顺畅多种学习通道。孔子的教学既有灵活之法,又有“道”之所存。比如他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他们正是从孔子的这些教育教学思想中受到启发,梳理和总结出了一系列既和谐又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这里所说的“和”,不只有方法之和,还有人格之高,以及二者和谐为一的“法和”之妙。
“和乐课堂”的“双十要求”
王利民校长表示,对教师教学的十个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十个要求,称之为和乐课堂的“双十要求”。
一、对教师的十个要求
1.当堂目标时刻清晰。他们认为,目标清晰,才不至于走弯路与错路。不但教师心里清晰,还要让学生心里明白,师生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前行。在未达到目标的时候努力前行,在达到目标的时候收获成功的喜悦。
2.教学环节巧妙设计。他们认为,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会理顺知识习得、能力具备、智慧生成的过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让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变得趣意盎然。
3.进入课堂面带微笑。他们认为,教师的微笑告诉学生,教师是和善的,相信学生的。这样,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的放松感和被信任的愉悦感,这便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力量。
4.语言行为力求规范。“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他们认为,教师规范的言行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这种规范会定格在学生心里,并让他们在回答问题、书写作业、考试以至平时言行中亦不失规范之道。
5.学生发言倾听细察。他们要求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倾听细察,一是可以听得准确,从而进行即时指导或评价;二是它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发言是重视的、尊重的。这在无形之中,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引领全体广泛参与。他们认为,学生广泛参与,会让所有学生打开思维并参与到教学之中,就会出现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出现的很多思维向度,让学生信步徜徉在深层次的学习殿堂之中,享受由此带来的喜悦与收获。
7.综合评价多元并重。他们实践的多元并重的评价范式,摒弃了“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范式,让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段,只要有所进步或有一定特长,都有可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评价。同时,如果某个学生哪个时段出现某些问题,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引领,大大地降低了无效行为出现的几率。
8.突发事件冷静处理。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出现过突发事件,甚至是令人尴尬的突发事件。这就容易出现过激言行,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损害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恰如孔子所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表现。冷静不是搁置问题,而是暂时停下来,遵循一定的专业判断流程,以更快的时间和更佳的方略解决问题,甚至让突发事件峰回路转,变教学事故为可圈可点的“教学故事”。
9.作业设置凸显差异。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作业设置亦应如此。如果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基于此,他们认为,中等学业水平以上的学生,在作业布置上可以难一些、多一些;中等学业水平以下的学生,则可以易一些、少一些。如此各得其所,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发展。
10.课后反思及时跟进。他们围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好的方法与思路,教师由此对学生的赞赏和激励等,反思课堂教学的成功点与不足处。这样有效的教学反思,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重建,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对学生的十个要求
1.勤于预习。他们倡导的“勤”,不只是勤于预习的外在表现,还要形成一种内在的能动需要。不管是学期预习、单元预习,还是课时预习,都要领会预习要诀,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不是等到上课的时候通过问老师而解决,而是通过自己查找资料与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解决问题。只有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到课堂上请教教师。
2.敏于倾听。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时候,孔子这样回答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当然包括“敏于倾听”。他们认为,不管是善于使用哪些学习通道,在班级授课制的学习形制中,会倾听既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更是一种高超的学习智慧。
3.精于思考。《中庸》有言:“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他们认为,思考的目的是有所得,如得之不到,就决不停止。因主体不同,思考的深度也不一样,区别在一个“精”字。比如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用“绘事后素”来启发他深入思考,于是就有了子夏“礼后乎”的经典之问,以及孔子称道其“起予者商也”之语。他们在研讨《论语》中受到启发,很少用现成的答案来回复学生的提问,更多的是让他们精于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的习惯。
4.敢于质疑。宋代大儒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质疑是何等的重要!他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要敢字当先,大胆质疑。而且倡导学生像孔子说的那样,“当仁不让于师”,要向教师甚至教材提出质疑,坚持久了,就会形成自觉的质疑问难的能力与理性的批判精神。
5.善于请教。他们认为,任何学生,包括学优生,也有难以攻克的难点,这个时候,就要虚心向教师甚至同学请教。孔子的弟子曾子称道他的师兄颜回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颜回之请教,让人想到了“有大者不可以盈”的谦卦之美。王利民校长说,学校要求学生向颜回学习,不但善于请教,而且还要虚心请教。这不但可以提高请教的质量,还会提升人格境界。
6.诚于帮助。他们认为,帮助别人既不是恩赐,也不是施舍,而是心诚之为。《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还说“不诚无物”。学生在诚心助人的时候,被助者不但得了助,而且还从助人者那里感受到了诚意的美好,以至生成“见贤思齐焉”的心理向往。同时,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天道所在。
7.乐于合作。《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古代的先贤在生活实践中高度浓缩出来的经验之谈,直到今天,依然有着不朽的意义。他们认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不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在以合作为乐为美时,积淀下一种美好的品德而终身受益。
8.长于展示。学生学有所获,在小组以及全班展示的时候,不但向大家展示了其学习的成果,还会生成一种自信心与自豪感,它又会反过来成为优质学习与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在他们的长期坚守下,学生形成了展示习惯;同时,展示者展示的不是大家已会已知的内容,更多的是将其他同学学而有疑或学而欲得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9.勇于拓展。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由“例子”出发,向外拓展,让所学“教材”更有广度与宽度,不但有所学文本的广与宽,还要有生活实践的广与宽。他们编撰的传统文化读本以及走出校园的研学之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学习的形式,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水平。因为它在丰盈学生心灵的时候,让学习有了超越一般的高效。
10.求于创新。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也有着极强的创新精神,只不过有的时候,被善意的教师无意间扼杀了而已。他们千方百计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即使同一类型的课文教学,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真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王利民校长认为,“双十要求”在时间维度上涵盖了课前、课中到课后的全过程,在教与学的主体维度上突出了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地位,在目标选取维度上实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在学习内容维度上兼顾了课内深度与课外广度、静态习得与动态生成的相互转化,在学习方法推荐维度上关注了深度学习与快乐学习的和谐之妙,在学习效果维度上达成了即时提高与终身发展的高度统一。
“和乐课堂”的磨课体系
要想上好和乐之课,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是在曲阜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长期研究、智慧探索后,才系统地构建起了“七备、八议、九察”的磨课体系。
一、“七备”
他们要求教师从教材分析、学情现状、教学理念、教学预测、教学环节、学习评价、板书课件等七个方面精心备课,以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教材分析的时候,他们要求教师不只是学习教材与教参文本,还要增加新鲜有趣而又与教材文本相关且有价值的内容,在分析中凸显自己的见解,从而让不会说话的教材活起来,变得更加丰满,富有校本、师本、班本的内涵。
对学情现状,他们要求教师须了如指掌,不但心中有教材,还要眼里有学生。为此,他们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心理需求与个性特征等,从而预设有效的生本教学思路与个性化的应对策略,从而让“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教学理念在教师备课时常常是处于隐蔽状态的,但它又对教学走向与效果产生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平日里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比如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同的理念,备出来的课也会千差万别。
教学预测不能是教师的主观想象,而要有客观的分析,尤其是来自学生的建议与意见。有的时候,还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分析,从而缩小预测与结果的差距。他们的预测在考虑教师本身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考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及其效果,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幸福指数。
他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思路要清晰,突出重点项目内容,并提供突破重点的相应教学策略与路径。同时,考虑到小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的问题,还要设计动静转换的时段与方略,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实现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学习评价的备课设计,他们要求教师要赏识多于批评,纵向评价多于横向评价。并且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好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环节、学生评教师的环节。让所有学生受到激励,知道优劣对错,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他们认为,简明扼要的板书课件能对整节课的学习营造出窥斑见豹的效果,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所教内容的高度概括能力,也需要更佳的艺术呈现形式。必要的时候,链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短小精悍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二、“八议”
“八议”主要是听课教师在观课议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个层面,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也包括执课教师对听课教师提问的回应,有的时候,就某个问题也可以展开讨论甚至争辩,但一定要达成“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的目的。
他们要求,教学目标之议,不只是教参书上所说的所教知识等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评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和乐状态,从而让教师明白,所有的教学,都要让学生抵达和谐快乐而又高效的学习之境。
教学程序之议,重在议其是否遵循了教材内容的规律与学生学习的规律。他们要求,对于教学内容呈现时的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孰多孰少,以及对不同学生的适应度,都要精准评价。
他们认为,教学方法之议,要求灵活多样而又重点突出,符合教学规律而又彰显风格与个性。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求索,在自我突破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关注那些可以让更多教师“拿来”可用的方法,从而推而广之,实现更大化的智慧迁移。
他们的学习方法之议,一是评议教师课堂上教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是评议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己总结以至创新学习方法。旨在实现教师会教、教会到学生会学、学会的转变,甚至走至“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理想境界。
他们认为,情感教育之议,一是评议教师的教学是不是富有情感,对于具有人文色彩的课文,是不是带领学生到达了作者的感情领地;二是评议学生的感情是不是被调动起来,思维是不是被彻底打开,只有更多的思维向度纷涌迭出的时候,学生才能获得高效的体验与幸福的快感。
教学能力之议,是指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基础性能力评议之外,尤其要关注教师的底蕴。正是底蕴,才让他们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之“道”,因为“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通过这一环节的评议,引导教师在自身底蕴上下功夫,从而实现功到自然成的飞跃。
他们认为,教学效果之议,更多的不是评议教师讲得如何好,而是评议其学生学得如何好;在评议中,不是观其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甚至学有大得;不是只看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还要考察学生情感的升华与境界的提升。
他们的教学特色之议主要有两个向度:一是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甚至名气的教师而言,要评其是不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乃至教学个性;二是对于一般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要评其在某一个点上是不是有一定的创新与特点。通过此议,鼓励教师既要学人之长,又要各美其美,从而在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教学景象。
三、“九察”
学生学习了,并不意味着学会了、学好了。他们的“九察”就是从听、说、读、思、练、合、学、论、研九个方面来观察学生是否学会了、是否学好了。
他们观察学生之听,要看学生是不是聚精会神地听教师之讲以及其他学生的发言。要求他们听之在耳,记之在心,鼓励学生就所听内容提出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他们观察学生之说,一是能否流畅地说清楚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是否具有层次感。二是能否姿势端正,声音洪亮,面带微笑。如果站在讲台上,说时要面对全体学生,并借助眼神等体态语言来增强说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表达的水平与技巧。
他们观察学生之读,看其是不是读得富有感情,是否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声音是否清晰,语速是否适度,停顿是否恰当,是否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他们观察学生之思,看课堂教学有没有处于一种“静”的状态。因为表面的“静”之下,却是思维的活跃: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思”;可以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结果之中“思”。这才不至于“学而不思则罔”。通过课堂之思,培养学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的良好品质。
他们观察学生之练,看是否通过练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看练的方式是不是单一的,看在练中是不是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认为,有质量的练,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练有对文本内容之练,也有动手能力之练;后者往往被忽略,而又特别重要。
他们观察学生之合,看学生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合作得如何,不仅观察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是不是到位,而且观察学困生是否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还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没有亲和力,会不会互相关照,关注别人的表情、神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否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他们观察学生之学,主要观察学生自学的情况。其一是观察学生自学的方法选取与质量高低;其二是观察学生是不是形成了自学的习惯。他们要求,当学生在自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以信心,鼓励其继续努力,只有确定其在自学时确实无路可走的时候,老师才能稍作引导。如此而为,旨在让学生的自觉升华为一种品质。
他们观察学生之论,重在观其讨论的质量、形式和参与度。在课堂有限的时空里,有的问题讨论未必就有定论。为此,可以留下问题,让大家课下查阅资材或进一步思考,留待以后适当的机会再行讨论,直到有了圆满的结果后方才停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观察学困生是不是参与了讨论,是不是在讨论中有所感悟与发展。
他们观察学生之研,观察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当他们学会研究性学习之后,就会乐此不疲。他们还有可能在浓烈兴趣和内在动机的驱动下,自定研究目标与问题,并坚持不懈研究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研究习惯,并升华为一定的研究能力。
王利民校长对笔者说,他们构建起的“和乐课堂”体系,给“和乐教育”的内涵提炼和外延限定提供了鲜活的支撑,丰富了“和乐教育”的存在标志。多年来,在“和乐教育”的深化、拓展中,他们形成了“以人为本,亲和高效”的和乐管理模式、“学思结合,终身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开发出了“启智明理,乐学致远”的和乐课程,实施了“蒙以养正,礼爱并举”的和乐育人工程等。
曲阜市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也受到了全国很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卫视、山东电视台,以及《中国德育》《基础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科研》《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报》等,从不同的视角,对曲阜市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进行了报道,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陶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