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高校作为国家人才输出和智力支持的“台柱子”,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以“三有八能”的高要求定义了新时代好医生的标准,为我们树立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新标杆。
重“八能”,贵“三有”
西南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一路探索,一路攀升,先后入选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为四川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众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第三轮改革浪潮的兴起,结合国家专业综合改革的新要求,学校高站位,远谋划,创新性地提出了“三有八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三有”,即有社会担当,有创新精神,有人文情怀;“八能”,即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
“三有八能”,不仅定义出了新时代好医生的标准,也为学校“以质量为核心”的专业综合改革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作为整个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筑基工程,重在培育岗位胜任力,贵在塑造医德品质。只有将这两条主线有机融合、一体化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才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才有保证。”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一针见血地指出,碎片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治标不治本,必须整体设计、协同推进,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开始,明确总体工作路径,精心设计实践载体,对专业综合改革作出系统布置。
优机制,活要素
“临床医学涉及面广且操作性强,对教学资源要求很高。此外,地方医学院校,学生人数多,教学资源相对有限,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校长何延政坦承问题的同时笑言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我们通过充分协调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和临界速度,使资源的使用效益更大化,效果不错。”为此,学校构建“六力和合”协同机制来有效推动专业综合改革。
一是构建理念优选系统。通过开展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使“三有八能”人才观,及有利于“激发兴趣、个性发展和发现问题”的教学观、“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学习观深入人心,充分发挥理念的引领力。
二是优化学术与行政并行不悖的二元组织系统。通过推行“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项目负责制和校院两级联动管理模式,形成学术与行政二元组织系统,保障了改革的学术力。
三是完善教师发展系统。通过科学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开展专题培训等途径,促进教师成长,形成了以“长江学者”徐建明教授为龙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为关键,各级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为中坚,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塔型师资团队,有效地激活了教师的支撑力。
四是构筑“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综合系统。通过整合临床医学“高标准专业平台、高层次学科发展平台、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综合系统,使平台之间形成改革的关联力。
五是构造“人文+创新创业+实践”的核心素养系统。通过构造并运用人文素养生成系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力。
六是用协同育人机制打通部门壁垒和协调资源。通过建立“院院合作、跨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培育“教科团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三位一体的优质资源,使各部门、各类资源产生协同力。
“六力和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合”出了资源的叠加效应,为突破较大规模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蹚出了一条破解之道。
创模式,抓落实
有了“三有八能”的种子、“六力和合”的充足养分,西南医科大学又将目光投入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种子”能快一些生根开花。
学校顶层设计,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着重突出六大特点:即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减少单门课程学时,扩充课程的广泛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医学教育规律,注重学时的平衡分布;加强学科之间横向渗透,逐步实现基础与临床纵向渗透整合;注重创新教育,强调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
课程体系方面,学校以目标为导向,创新“双轮驱动式”课程体系,强化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联。
教学方法方面,部分课程实施PBL教学,并积极探索SSE教学、双语教学及其他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还建立学业考评新体系,并于2010年在西部地区省属院校中率先开展毕业生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7年来共计7735名毕业生参加了考试,成效明显。
学校还构建了“促创新,重人文,勇担当”的素质拓展体系,通过提出医学生创新教育的五个结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群、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医学创新教育“十大品牌”文化载体,实施“医者仁心”项目,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途径,将“三有”好医生品质植入学生心底。
健体系,重实践
为了切实保障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西南医科大学建立健全了“时—平—评—训—赛—考”六阶并行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时”,即保证实践教学学时,使实践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0%,并明确规定获得两个创新教育学分为毕业的必要条件。
“平”即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已建成了4个省级、9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别、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以3所直属附属医院为核心、1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骨干、39所教学医院为支撑,建设了遍及省内外20个地市州的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临床教学基地群,形成了“开辟优质临床教学基地—遴选已建优秀基地加强建设—整合现有基地并使其优化”为主线的临床教学基地拓展模式。
“评”即开展以“以评促建、以评促质”的临床教学基地评估。
“训”即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及教师培训。学校现已形成“巡回教学—临床骨干教师培训班—临床教学工作会——教学竞赛”的诊断式教学教师培训模式。
“赛”即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技能竞赛。
“考”即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
完善的六阶并行质量保障体系覆盖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切实加强。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近三年考研平均上线率26.45%;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93.24%,在川滇黔渝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92.17%。
看荣誉,满桃李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运行机制、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共同铸就了高质量的“三有八能”临床医学人才。看着学校近年来的一项项荣誉清单,西南医大人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喜色,这是属于改革奋进者的幸福和骄傲。
临床医学2016年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且呈上升趋势,更新排名为前0.69%,彰显出学科建设的强劲实力。
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名列前茅。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率达88.15%,稳占同类院校首方阵;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通过率为83.63%,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三;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率为89.86%,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四。
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更是捷报频传:6次蝉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并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两次、三等奖4次;连续两次获国际口腔医学本科生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中,获金、银、铜奖共5项;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喜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创新创业竞赛获奖200余项,其中国际奖两项,国家奖项100余项;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41项,其中国家级别204项、省级407项。
教师获奖同样硕果累累,荣获省级以上各级各类教学奖励32人次;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斩获各类奖项20项,其中一等奖2项;教师培养项目“泸州老窖金教鞭奖”评选中,更是有120位教师获此奖励。
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得到极大丰富,学校入选“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标准制定单位;建成“一园一部”及“四基地六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两门、校级5门;编写的100余部临床医学专业相关教材被广泛使用;获国家、省级及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33项。
谈及学校下一步的工作,廖斌书记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未来,我们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努力培养更多“三有八能”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奉献西南医科大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