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尼尔!橘子皮!》,[英]A.S.尼尔 著,沈湘秦 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首先得承认,我是被书名所吸引拿起这本《尼尔!尼尔!橘子皮!》的。这本书是夏山学校创办人尼尔在年近90岁时写的自传。书名源于学校的一个小男孩给他起的绰号。我曾用英文尝试念叨:Neil!Neil!Orange peel! 果然很押韵呢!脑补了一下——略带笨拙高大的老头子在前面走着,后面跟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小孩,油嘴滑舌地打趣着老师,老师竟然面带微笑满意地继续走着。
世界还能更美好吗?
现实似乎并非如此,尼尔的“坏处”就在于,让我这名在教育实践场中打消乌托邦念头的人又重燃希望。常听到一种声音:读书凭什么是快乐的?学习凭什么是快乐的?是呀,不凭什么。对黑屋子的人最好的安慰就是告诉他们:no,no,no,外面并没有光!阅读是一场对话,我在这位长者的生命叙事中看到了作为教师的另一种可能。
在这本幽默又不乏思想性的传记里,尼尔诚实地还原了自己的一生,从一个学渣捣蛋鬼,父母觉得毫无希望的家伙,到为谋生所困,有点爱虚荣想改变自己阶层命运的“上进青年”,一直到慢慢开始发现、面对自己真正想要信仰的东西——自由。这样的坦诚在教育著作中实在稀罕。确实,我们不习惯教育者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人,他只能是“圣人”。所以,在学生面前总是一种紧绷着的形象,要控制,要权威。但如果没有真实,教师与学生如何能建立真正的关系?教育的真又从何而来呢?
自由,是这本书的精神内核。这个词并不新鲜,但尼尔让我看见自由背后的教育意涵。尼尔花很多笔墨描述他和20世纪初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赖希的交往。心理学帮他看到自己在成长中经历的内心恐惧,正是这些恐惧激发了他的人生探索。恐惧!我从未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过自己和学生。没有恰切的人性观,又何来恰切的教育观?尼尔认为,人们习惯“被教育”,需要权威各方面的辅助,无法自立,恐惧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承担责任、忍受孤独和保有勇气。教育应当让学生学会面对不确定生活的惧怕,勇敢前行。成绩至上的教育目标框定了日常教育模式和生态,未能走进学生鲜活的灵魂深处去培养他们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主体性、创造性更需要自由的土壤才能勃发。
夏山学校是一场教育实验。在那里,学习不是美德。尼尔相信孩子拥有自我控制的自由,只要不再把精力放在和成年人争夺控制权的战场上,就会带来惊喜。尼尔的创造性和智慧打破了惯常的教育经验,我尤其喜欢那个“把一先令当作爱的象征送给偷窃孩子”的故事,“问题”学生过了几个月彻底不上课学习的自我疗愈期,就开始主动学习。学习和喝水吃饭看云看花一样,本来就是自然发生的。不上课可能也是一种学习——“学习体验和忍受无所事事”。尼尔确是超前,他知晓只要活在经验中,就在学习,成长。
我还想承认,这本书勾连出了我成长的教育创伤,但我释然了。这必须感谢尼尔——这是他的书里没有明写,但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的“爱”。
一个自由的人,从自由出发,最终会抵达何处?是爱。
尼尔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惩罚,暴打,抽皮鞭,但他的回忆却如同黑白照片,不再有强烈的受害者色彩。也许是他得到的心理治疗、自己的领悟,也许是夏山学校的实践,让一切的痛苦化成了滋养心灵和人格的自由山林。
因着尼尔,我也想用一段回忆来感谢一个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正行进在去往爱的路途上,但他给了我自由的出发。他是我的大学写作老师,我的作业后面总有大段他的批注和回应。不只我一个人,是全班——他一定花了惊人的时间批阅这班文艺青年的幼稚习作。很多的评语,我已记不清了,但有一段话至今陪着我,在生命的艰难时刻成为支撑我的拐杖。他写道:“你将来成为作家,我不意外,成为批评家,也不奇怪。或者你什么也不成为,也不要紧——我相信那时你已成为你最想成为的人了。”
他是我生命中的尼尔,因他给我的自由,我可以成为现在的我。我也愿每个人都有幸遇到他生命中的尼尔。(北京市第二中学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