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db:作者]  2018-09-1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青石板、灰瓦片、朱红门……一踏进会泽古城,浓重的历史气息伴着徐徐清风扑鼻而来。暑期,由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的“三寻访”大学生实践团,赴云南曲靖市会泽开启了一段传统文化研学之旅。

    “亲眼目睹这座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惊叹于其建筑结构的精巧严谨,站在门楼内侧古朴雅致的大戏台前,一时之间仿佛穿越到了过去。”学生在会泽县团委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八大会馆”之江西会馆,寻访古城印记。

    这个人口不足百万,深藏于乌蒙山区的会泽县,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边陲古城。明清时期,会泽铜矿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在这里,学生看到了“中华一绝”—会泽斑铜,沉浸在精美的斑铜器皿所带来的文化氛围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这些留存的物证,犹如活化石般记载和见证着古城曾经的辉煌。

    走近非遗传承人,观摩擀毡、土陶和斑铜制作。第二天一大早,“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乌蒙山大桥乡书义擀毡坊,这是一个挂着“书义毡房”牌匾的农家小院。年过半百的传承人赵书义先生因为继承了祖先的精湛手艺,使得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擀毡”手艺后继有人,并且发扬光大。

    赵书义先生诚信制毡,在当地享有盛名。伴着轻舞的羊毛、轰鸣的机器声,老人手握铺弓如奏乐般。说起“擀毡”,老先生如数家珍,学生在老先生的讲述中了解“擀毡”的由来和用途,体验在定好型的羊毛毡上作画。通过作画,这些原本用作防潮御寒的手工制品变身为艺术品,走进生活,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生。

    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拜访了土陶传承人康贵友、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伟。聆听传承人亲述土陶和斑铜的制作技艺,进一步加深了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会泽斑铜和土陶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入师者之家,寻访优良家风家训。崇尚教育是会泽的民风。2017年会泽有27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018年有13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很多励志少年在会泽涌现,工地拌砂浆的时候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异地做家教的同时迎接北大新生活……诸如此类寒门学子的感人故事,在当地还有很多。

    实践团走访了王老师一家,感受家庭重教、教师乐教、政府兴教的浓郁教育氛围。身为教师的妈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在家庭中以身示范,她的孩子于今年考上了清华大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及“坚强刚毅”是他们的家风家训,这对孩子性格与习惯的养成影响深远。她希望好的家风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她不仅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对于学生及其家庭更是如此要求和引导。

    为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把使命牢记心中,将责任扛在肩上,争做新时代“四有”青年,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作者:骆同,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09-17/2066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