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便一直在群众与日俱增的期望中前行。或许正是这样,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针对性越来越强。说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求,应是并不为过的。
就育人而言,尽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效十分显著,但一路走来也不乏微词。其实这是正常的。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国家会对自己的教育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却可见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对自己的教育不断挑剔和改善。因为谁都希望教育完美。
时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关于加强生命、生存和生活认知的教育要求,日益凸显放大。这只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内容、教学形式、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到,其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缺失,都与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和把握相关。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现实,为教育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指向。即是说,学校教育应当顺应形势的发展,积极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这一人生大课题进行从初始到渐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习生存和健康生活。
生命、生存、生活是人终其一生的命题,顺理成章,就应该是学校必须重视的永恒课题。每一个人都应当知道怎样对待生命、怎样对待生存、怎样对待生活。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在这方面,全社会都有责任,只是学校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应该主动挑起这副担子,把“三生”内容注入校园课堂。所谓主动,就是不能等灾害来了、事件发生了,才来补上“生命”之课;也不是境况危恶了、坎儿绕不去了,才来补讲“生存”之道;更不是矛盾成堆了、影响和谐安定了,才来补教“生活”之术,而是要从小就对“三生”缺乏认知的各级各类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今天校园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未雨绸缪与临渴掘井的差别众所周知。
当然,现在强调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并非说过去至今的学校教育没有“三生”的内容,而是说,既往的学校教育中,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内容不够明确、不够突出、不够有力,更因为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整个社会难以对于生命、生存和生活予以像今天这样的关切。脱离社会环境的要求,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如今世异时移,情况大不相同。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这一情势下,如何加强“三生”教育,显然不仅可为,而且必为。
爱是教育不变的旋律。教育从来就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三生”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关爱生命、关爱生存、关爱生活,说到底就是关爱学生、关爱社会、关爱未来。时代需要学校把明明白白的关爱,经由教育明明白白地倾注在学生身上,并由学生带向社会,促进蔚为文明昌盛的和谐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