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让恒 本报记者 章仙踪 通讯员 李茂林
他身处偏远乡镇,却有一个打造现代乡村教育的梦想;他是“小”校长,却践行着“大”教育,把爱和善从学校延伸到了乡村;他爱生如子,是困难学生身边移动的“取款机”;他激励教师、成就教师,为边远乡镇留住了优秀师资;他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村民打破千年规矩,以最高礼仪迎接他回村安葬……
他就是李黎明,生前为湖南省宜章县迎春镇学校总校长。去年9月14日,李黎明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年仅46岁。近一年来,在宜章县,在郴州市,在三湘四水,人们被李黎明的事迹深深感动着。
“给他做项目,只能赚个盒饭钱”
李黎明上任3年,四处筹得学校建设资金200余万元,每项工程,他都要考察三四家施工单位,要到最低价
2006年8月,李黎明被任命为宜章县迎春镇中心小学校长,主持包括11个村小(教学点)的全镇小学教育工作。
上任伊始,李黎明在全镇教师大会上就提出了3年内要让全镇教育进入全县先进行列的目标,要在偏远乡镇构筑起现代乡村教育。
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不容易。迎春镇是宜章县最偏远、最穷困的乡镇之一,离县城70余公里,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00元。因为少教室、缺教师,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也反常地出现“大班额”,平均班额均在60名学生以上。全镇除了中心小学有一半校舍是危房外,村小和教学点也校校有危房。李黎明上任之初,有400多名本地学生舍近求远到外地求学。
当时,中学、中心小学建设主要靠项目资金。小学和教学点建设项目资金不多,主要靠学校自己去争取。
桐木坑教学点是D级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李黎明拉着村支书彭海亮一起到县城“跑”项目,跑了7趟,一个月筹到近10万元。
同为D级危房的大坪小学,规划易地重建造价达32万,难度大得多。李黎明“跑”得更多、更勤,连扶贫项目资金等都盯上了,连县委书记、县长也找上了。结果向5个部门争取到资金26万元,加上村里自筹,大坪小学也建成了一个设备、设施完善的小学。
后来有人算了一笔账,从李黎明走马上任到他去世,整整3年时间,迎春镇共筹得学校建设资金200余万元,其中教育项目资金81万元,部门资金56万元,村级自筹资金33万元。令人十分感动的是,迎春这样的穷学校却挤出公用经费31.88万元。三年间,全镇100多名教师未领过一分钱的奖励补助。
对于李黎明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施工承包商文安最有体会。文安说:“中心小学的建设项目,我做了四五项。每项工程做得好赚个盒饭钱,做得不好就要亏本。给黎明校长做事,想发财是不可能的。每项工程,他都要考察三四家施工单位,要到最低价。”
文安说,“李校长这样做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我们迎春人啊!我哪好一分一分地跟他计较?”
学校建好了,教师安心了,在外地就学的学生也先后回来300多人。2008年中心小学首获全县学校管理优秀奖,迎春镇教育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他那么恳切,我撕了调动报告留下来”
李黎明的“绝招”就是真诚,真正做到“相信人、激励人、成就人”,从而留下了大批优秀教师
教师队伍一直是困扰迎春教育的难题。李黎明上任之初,全镇应有161个教师编制,实际在编的教师仅104人,缺编额高达35.4%。
2006年9月1日,开学了,李黎明包里还有十几份请调报告,有好多岗位没有教师,连中心小学也配不齐。
宜章县教育局副局长谭华山说,当时李黎明不但写报告要人,而且提的条件非常奇怪:“不管表现好不好,能力强不强,安不安心做教育工作,只要他愿意来迎春,我们都欢迎……”
谭华山知道,第一是迎春太缺人了,第二是李黎明心里有底气。李黎明的“绝招”就是真诚,真正做到“相信人、激励人、成就人”。
迎春镇学校的退休教师有四五十名。李黎明校长有一个本子,把这些教师的姓名、电话全记下来。除了逢年过节亲自登门慰问以外,平常日子的婚丧嫁娶,再没空他也要保证参加。彭继群、彭广川、李作栋等老教师都长期受到李黎明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李黎明逝世后的一段日子,这些老人提到这位英年早逝的好校长就泪流满面。
听课、谈心、讨论工作是李黎明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形式。陈娟是湖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2006年9月参加工作,她担任学校三个年级的英语教学,一次上公开课,课后陈娟自我感觉不大好,有的老师也认为没抓住重点,课堂上有点乱。点评这堂课时,李黎明却找出了亮点:一是老师有激情,师生互动得比较好;二是学生也有激情,个别学生站起来手舞足蹈,这也是好事,教师不要怕课堂乱。他还下了个个性化的定义:“什么叫生动?学生动起来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就叫生动。”
李黎明的点评,使心情沮丧的陈娟受到很大鼓舞,在以后的教学中,她更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久以后一次教学比赛,还拿了一等奖。
李黎明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文新兰老师的爱人在广东工作,她带着11岁的儿子生活,在迎春学校工作16年了。按理说,该动一动了。可她最终没有走。“去年,听说我准备走,李校长便跟我商量,能不能过一两年再走,山里太缺少教师,特别缺少能担重担的业务骨干。校长的目光那么殷切,话说得那么恳切,我实在说不出那个‘不’字来。我咬咬牙还是当着他的面把请调报告撕了,决心留了下来。”
黄美娥、曹银燕都有在宜章县城工作6年的经历,来到迎春镇后,李黎明经常说,她们是迎春最珍贵的人才,对她们生活上关心备至,工作上信任有加。继她们之后,在宜章县城工作的教师,又有6名报名要求来迎春工作。
老师在成长,老师在提高,农村娃享受到越来越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李黎明心里乐开了花。
“学生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
李黎明有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他将两间卧室全部让给了留守儿童,自己住进了仅6平方米的小杂房
“学生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老百姓说,李校长为孩子们着想,一直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中心小学,他有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因为中心小学只有中高年级学生可到学校寄宿,3年时间里,这里就一直住着10多名低年级的留守儿童。他将两间大一点的卧室全部让给了留守儿童,自己住进了仅6平方米的小杂房。里面除一张床,一张学生课桌外,什么也摆不下,他爱看书,一撂一撂的书,就堆码在床的一边,深夜他常常搬一张小凳子,就着木板床读书、作笔记。
迎春镇中心学校800多名学生中有近500名学生在学校寄宿,孩子们吃得怎样、安不安全是黎明校长最上心的事。为了知道学生能不能吃好,3年里,李黎明一直坚持和学生一起在食堂用餐。
每到用餐时,李黎明就会站在食堂门口,仔细观察。有人饭卡里没钱了,他赶快递上自己的饭卡,有时食堂少饭菜了,他赶快掏零钱让学生去买吃的。出纳朱明旺告诉记者,每次到银行取工资,李黎明都会交代他多换一些1元、5元的零钱,目的就是备学生急用。李黎明去世时,儿子李振宇还从他口袋清出19元零钱,全是1元面值的。
李黎明、程秀莲夫妻俩月工资总共有4000多元,但到发工资时经常所剩无几,甚至好多次出现负数。人们劝他要紧着点用时,他都笑着说:“孩子读书是天大的事。没有钱自己就少用几个,不要紧的。”
他助人不但雪中送炭,还一助到底。井水脚村朱兰德、朱兰双兄妹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有心脏病。2004年9月1日开学时,母亲带着两兄妹来报名,那时要交学费,母亲正请求班主任为两个孩子担保,时任副校长的李黎明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拍着胸脯说,这两个孩子的学费由我负责。从那以后,一直到他去世,两个孩子的学费他全包了。有心人做过部分统计,他先后长期资助代交学杂费或定期提供生活费的就有55人。
其实,李黎明自己生活是很艰苦的。他们夫妻穿的衣服都是十几元、几十元一件。“李校长在世时一餐饭不到3毛钱,后来物价涨了一些,每餐也不到5毛钱。”学校食堂一位工友说。
学校老师翻开他的工作日记,统计了一下,在担任中心小学校长3年中,仅有记录的家访就有700多次,与学生谈心也有1100多人次。
“村里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多亏了黎明校长”
每当除夕之夜,总有10多位老人会接到李黎明亲自送来的礼品和红包,有的还会被他请到家里吃团年饭
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期间,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户家里,人们争着说李黎明的故事。
80多岁的五保老人彭亮金流着泪说:“1985年至今,李黎明就一直照顾我们。2000年后,我们身体不好,他更是像亲儿子一样照顾我们。每个星期至少要看望我们一次,我们吃的肉、油,都是他付款,而且都是他要屠宰商按时送的。过冬了,他会给我们送来冬衣、木炭。前年春,我又病了,老风湿痛得很厉害,黎明叫来一辆车把我送到了医院……”
大坪村的老人几乎都得到过李黎明的关照。特别是每年过春节,一些孤寡老人更因为有李黎明而感受到人间温暖。每当除夕之夜,总有10多位老人会接到李黎明亲自送来的礼品和红包。有的还会被他请到家里吃团年饭。从1995年一直到李黎明去世,这个“规矩”坚持下来了。
李黎明这么热心于社会事务,有的人敬佩他、心疼他,劝他保重身体。有的人对他不理解,甚至说他管得太宽。
迎春镇学校的领导对李黎明的举动有深刻的理解。李是非校长说,李黎明是小校长践行了大教育。他把爱和善,把教育延伸到社会,他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了。
在黎明校长带领下,迎春镇学校班子有了共识,大家都很热心社会工作,学校还形成了规矩:每年开一次村支书、村主任联席会,向大家介绍学校工作情况,听听大家对办学的意见、建议,争取各村、各组对学校更多的支持;另外,凡村里有什么大事、喜事,如修建了通村公路、有什么大的经济开发项目、村支两委换届选举等等,学校都会主动介入。
迎春镇党委书记李智勇说:“李黎明就是我们镇的编外干部,有时村里组里有什么难事,我们还请李黎明出马,常常是马到成功。”
有一个村,在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因为山林开发的矛盾,萌发派性。李黎明到这村,先给党员、积极分子上了一节党课,专讲党的宗旨,然后又与心存疙瘩的一些干部群众谈心,结果很快统一了思想,换届选举顺利进行。
大坪、碕石、鹧鸪坪、大津、高梁下等村的干部群众都说,这几年村里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多亏了学校,多亏了黎明校长做了很多工作。
大坪村支书李建龙说:“我们从李黎明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一个八九十户村民的大村子,近20年来不但没一起刑事案,连小偷小摸也没出现;在六合彩到处肆虐的时候,我们村到广东打工、做生意的人这么多,都没有一个人搞六合彩。我们真的得感谢黎明校长。”
李黎明去世那天有一个小插曲。
在商量如何处理李黎明的后事时,原学校党支书李作栋找到大坪村党支书李建龙,提出让李黎明的遗体运进村,并且要进祠堂。
但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只要不在家里去世,就不能进入祠堂,无论地位尊卑,这事还从未有过破例。
大家形成共识: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全村80多户,听说讨论李黎明的后事,家家户户来了代表。当李建龙提出建议后,好一会儿没人发言,因为大家都感到为难:不进公祠这是千年铁规,从未破过;但不让李黎明遗体进村,又实在对不起他,他为村里做的好事太多了,哪家哪户没得到过他的帮助?
沉默中,一位八旬老者讲出了人们心里藏着要说的“同意”二字。最终,大坪村的数百乡亲就这样以最朴素,也是乡间绝无仅有的最高礼仪,迎回了李黎明的遗体。
李黎明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一生的最高荣誉是去世前几天才被表彰的省优秀教师。他不在乎名和利,他说名和利都没有事业伟大,他所追求的,是在偏远的乡村,建设起现代中小学教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