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贫困孩子昂首走出大山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王生英与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学生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回报。

王生英 

  ■本报记者 郭炳德

  太行山脚,红旗渠畔,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的山村教师王生英,36年无怨无悔扎根在这里。

  36年来,王生英播种知识、辛勤育人,实现了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36年过去了,一大批山里孩子升入高中、大学,昂首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成为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才。

  “小小洹河都征服不了,怎么征服人生”

  1956年,王生英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这是一个半隐在山坳里的小村子。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她家也过着清贫的日子。不幸的是,4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给这个天资聪慧的女孩带来终身残疾——她的一条腿瘸了。

  但是,残疾没有吓倒有志气的王生英。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上完了高中,1974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民办教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18岁的她暗下决心,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太行山区,为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卸甲平村共有6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隔河相望,就是隔山而居。从家里到乡里开会,10多公里的山路,一口气都不歇还要走4个多钟头,对她来说更是一次“长征”。她教学的第一站是离她家两公里外的东平村小学,从她家到东村相隔的洹河,成了考验王生英意志的难题。每逢雨季,架在河上的木桥被洪水冲断,她只好绕道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到学校上课,遇到风雨交加、河水暴涨的天气,她更是战战兢兢涉水过河。“连小小的洹河都征服不了,怎么征服人生的坎坷呢?”王生英为自己的勇气打了高分。

  1978年夏秋的一天,雨下个不停。因校舍破旧,不能遮挡风雨,为了保证学生安全,王生英不顾自己的安危,拿着教科书,踏上泥泞的山路,巡回到方圆几里内的学生家里上课。风里来,雨里去,数次摔倒,又数次艰难地爬起来,她一直坚持了20多天。每当乡亲们看见这个身体残疾的姑娘一身汗水一身泥巴的样子,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掉眼泪。而孩子们则哭着说:“王老师,你不要再挨家挨户跑了,我们都集中到一个地方学习吧!”

  “在王老师家学习,就像在自己家”

  横水镇的百姓都知道,从教36年、教过镇上两代人的王生英,前10多年是以家为校,后10多年是以校为家。她从没有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就连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耽误的两天课,她也不折不扣地给学生补上了。

  上世纪80年代,在王生英家乡这样的偏远山区,校舍严重不足。后来,村里找了一间旧仓库做教室。可是,就连这样的校舍,没过多久也因一场狂风暴雨而被冲垮。

  怎么办?让孩子们到哪里去上学?村里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个学生的房屋了。找村委会反映情况,得到的回答是“村里太穷,实在拿不出钱来建学校”。

  无奈之下,王生英只好领着学生到野外上课。一个破旧的黑板靠在树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坐在荒草地上听课,趴在地上写字、做作业,情景是那样的凄凉。这样不是长久之计,王生英便和丈夫商量,想把孩子们领到家里上课。

  就这样,王生英家的里间、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3个班学生的“复式教室”。为了让孩子们上课的空间宽敞些,王生英一心想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而这对于当时每月只有40元工资的王生英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不过,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王河生的支持,两口子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房。”

  在建房的日日夜夜,王生英拖着一条残腿,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而王生英和丈夫却因建房过度操劳而累倒了,丈夫常常吐血、流鼻血,她也多次晕倒在课堂上。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王生英一家人节衣缩食。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孩子们说:“我们在王老师家里学习,就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在以后的10多年里,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孩子们的教室也从王生英的家里搬了出来。王生英也先后在东平、桃园等多所学校教书。

  “学生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人们都说,山里的孩子不金贵,摔摔打打又一年。每当想起这句话,王生英便想到那些心酸的往事:多少个夜晚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里,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为没人照顾,害怕地依偎在墙角,又饥又渴地喊着妈妈的时候,她常愧疚落泪。

  一个雨天的夜晚,她结束家访,浑身是泥回到家,看见两个孩子相互搂着靠着墙角睡着了。儿子满脸是血,女儿脸上还挂着泪珠。她把姐弟俩喊醒,儿子一下扑到她的怀里,哭着说:“妈妈,你咋一直不回来呀!”这时,王生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伤痛,搂着一双儿女,泪水夺眶而出。

  2009年的教师节前,已经上大学的女儿给母亲写来一封信。回忆儿时的情景,女儿写道:“那时候,妈妈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却不见你回来。冬天,你连夜给学生做棉衣,我们没有棉衣你却不管。又冷又饿的时候,我们总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妈妈。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读着女儿的信,王生英热泪盈眶。

  在王生英的学生中,有一个下肢瘫痪的学生叫李增华。他只能靠双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刚来学校的时候,李增华的父亲十分为难,一再说给学校增加了累赘。望着孩子渴望上学的目光,王生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并对他的父亲说:“孩子虽然残疾,但是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此后,王生英每天背着他上楼、下楼,背着他上厕所,帮助他解腰带、系鞋带。这样一背就是两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王生英背着他上楼越来越吃力。有一次上楼时,她的腿突然一软,他们摔倒在楼梯上,李增华一把搂住王生英,哽咽着说:“王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再也不想拖累你了!”

  “老师没事,孩子,摔着你没有?”王生英赶紧为一脸愧疚的小增华擦干眼泪,鼓励他“男子汉应该坚强些”。这时,刚从地里回来的丈夫二话没说,背起李增华就上了楼。从此,丈夫毫无怨言地接过了背增华上楼下楼的任务,一背又是4年。

  山区的教师是清贫的。在王生英从教30多年的生涯里,经济的拮据和精神的富有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作为一名山区的民办教师,她的工资从每月5元、10元、30元、40元涨到转正前的70元,别说贴补家里,就是维持自己的生计都很艰难。

  “谁不知道钱多好?谁不知道过清闲的日子好?可为了挣钱就撇下这些孩子,我心里实在是不忍心呀!”王生英至今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仍然说自己的选择“值得”。

  36年来,王生英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她无怨无悔。她说:“学生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回报。”

  【师生眼中的王生英】

  河南林州市横水镇中心校校长贾怀庆:

  36年的教师生涯,王生英不顾身体残疾,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扎根山区。“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她最大的心愿。“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是她的为师之道。她用行动展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

  林州市卸甲平村小学2006届毕业生王宁:

  王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时,像一个温厚慈祥的妈妈;和我们交流感情、同舟共济时,像一个善良知心的大姐;教我们做人、做学问时,是一个宽严有度的老师。教师节到了,学生祝您幸福、健康。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9-11/22086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