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城乡孩子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本报记者 程墨 罗曼 特约通讯员 邹永宁

   “我来自农村,我很优秀!”走进武汉市汉阳区德才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窗里的这句话。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德才中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学生总数近80%。在这所中学,“尊重、平等、欣赏、融合”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008年秋季,武汉市“零门槛”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282所公办中小学免收借读费,共接收随迁子女14.6万人,占随迁子女总数的89.78%。同时,武汉市积极探索随迁子女入学“融合教育”,保证其“留得住、学得好”。如今,在武汉市,城市孩子和随迁子女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政策护航确保“无痕化”融合

  在大量接收随迁子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迁子女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社区。“针对这种情况,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尝试‘融合教育’,目的是让随迁子女顺利融入班级,从而快乐地融入校园、融入武汉。”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说。

  为此,武汉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融合”。在教学方面,该市规定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考核评价;在升学方面,该市规定,凡在武汉市初中就读并具有学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均可参加中考就读本市高中,并在招生考试、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价以及优录政策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机会与待遇;在学籍管理方面,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册即在校、在校即在册”,实行学籍动态管理,只要班级有学额、学生符合入学条件,就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对于长期在汉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纳入武汉市正式学籍管理。

  2007年,针对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的就读情况,武汉市又开展了“六项行动”,即行为规范养成行动、学业成绩检测行动、心理健康维护行动、青春期教育行动、促进融合教育行动以及防流控辍行动。“‘融合教育’应该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是一种自然融合。”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说,在“六项行动”中,各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立足常态教育生活,从教育理念、生活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孩子的“无痕化”融合。

  农村孩子在融合中变得自信

  调查显示,行为习惯的不融合是制约随迁子女融入校园生活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说普通话、随地吐痰、到处扔垃圾、穿拖鞋上学等现象,在随迁子女身上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现象,武汉市要求各区各学校加强教育管理,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同时通过提高教职工整体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家庭教育、开辟网上家长学校等措施与途径,有效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业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阶段,德才中学都会以城乡学生的互相接纳和尊重为目标,以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普通话语言环境的创设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由于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随迁子女大都不习惯说普通话。德才中学七(1)班班主任赵丽带头说方言,带着学生来了一场“方言大比拼”,既让城乡学生感受到方言独特的语言魅力,又让他们能意识到方言会给交流带来困难,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古诗词背诵、自行车慢骑、跳长绳捡扑克牌……这是江岸区三眼桥小学文化墙上“校园吉尼斯明星榜”上列出的稀奇古怪的项目。校长刘立钢告诉记者,榜单上的这些项目都是学生自行申报的,像这样的纪录共有130多个,他们的创造者大多是随迁子女。“随迁子女来自农村,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为了帮助这些孩子燃起自信的火花,学校开展了‘我自信,我能行’系列活动,以实用经济、易于操作、能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打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刘立钢说。(下转第二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9-28/2216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