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衔枚疾进的2018,湖南文理学院迎来了60周年的校庆。巍巍武陵,见证了她60载的志存高远;汤汤沅澧,激荡了她60载的澎湃豪情。
“十三五”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学校党委行政锐意进取,带领全校师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以执着无悔和厚重积淀写了一部充满奋斗与追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
寸积铢累 向多学科、多行业的综合应用型高校转型
湖南文理学院坐落于沅澧流域的常德市,源起于1958年创办的常德师范专科学校。
1988年8月,常德师范专科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优秀师专”。
1993年6月改名为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国家高等工程专科专业教改试点单位”。
经过合并与重组,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组建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常德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1999年升本后,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的办学思路,实施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技兴校的发展战略,推进名师工程、质量工程,逐渐从单一师范型向多学科、多行业的综合应用型高校转型。
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学校“全面推进校县校企合作,积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特色获得专家组认可,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披坚执锐 走出一条深度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标志着转型发展成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
学校抓住国家转型发展机遇,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在地方院校率先开展转型试点工作。全校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形成了“六个转向”的转型发展理念,即:办学定位从“传统教学型”转向“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教学方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科研导向从“基础研究”转向“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服务社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培养。作为湖南省两所转型试点高校之一,学校通过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走出了一条深度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转型发展经验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向全国推广。
甲子华章 向国内一流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目标迈进
历史的足迹是一首用往事弹奏的华章。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凝练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形成了“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
从创业之初师生“苦战七昼夜”“大战长茅岭”草创雏形到“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远景描绘,彰显了文理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从“三字一画”师范技能培训到获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刻画了文理人教育质量提升的光辉历程;从摘得“全国优秀师专”称号到被确定为国家级别“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揭示了文理人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从进入“国家高等工程专科专业教改试点”到荣获“水产高效健康生产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展示了文理人向往现代的不懈努力。
目前,湖南文理学院正按照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行。学校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以60年的沧桑砥砺见证了今日华彩篇章,以一甲子的岁月峥嵘期待着来日再创辉煌。(易姣 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