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教育回归自然 助学生精彩生长

[db:作者]  2018-11-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在深圳有这样一所学校:春天,带领学生们绘画、唱歌、演讲,把之前学习的课程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夏天,组织拼音识读、看图写话、夺宝游戏等,提升学生们解决问题、合作思考的能力;秋天,邀请学生和家长参与各种互动活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增进感情;冬天,激发学生们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玩”中进步、成长……这所学校就是创建仅一年多的深圳市宝安区海城小学,为真正成为一所优质、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人人精彩生长”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学习科学理论,提出以“可见”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潜能发展。

    聚焦“生长”,构建自然与可见并行的“文化场”

    教育发展需要回归本质,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学校提出的“人人精彩生长”的办学理念,即尊重教育规律,实现进阶式发展;强调生活性,把学生的认知与其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注重连续性,用“有序列和有系列的课程促进学生生长”;注重过程性,避免短期的急功近利,激发学生主动性,发现其可塑性。

    遵循生长规律,设计校园环境文化。学校根据“生长”的寓意,以四季更替为校园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不仅让学生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进阶的发展和文化体验,还让学生在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去发现其内涵和“生长”之美。同时,除了各学校都有的标准教室和功能场所,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情境体验空间,把学生们喜欢的职业体验活动搬到学校里面,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在敬老月,就可以把这里布置成敬老院,让教师和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体验。此外,学校建立的儿童博物空间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各种岩石、生物进化、科技发展等知识都会在这里展示,直观地让孩子们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注教师生长,优化学校管理文化。学校关注教师的生长,促成教师成立不同的“生长共同体”,通过指导教师制定“生长规划”,为教师提供“生长实践”平台,引导教师沿着从“自助”到“互助”、从“互助”到“共助”的团队生长路径去实践,并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长和兴趣志向开展形式多样的微课题研究,以及立足自身学科教学,开发有利于教学的科学工具,从而让每位教师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生长成果”。同时,营造“人人都是教研主体”的氛围,通过“引路子—压担子—搭梯子—树牌子”为教师提供各种生长平台和机会,将教研工作纳入教师生长评价指标,作为教师表彰奖励、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从而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生长,在生长中不断获得成功。此外,学校还统整管理部门,把行政事务、招生等事务性工作归由校务与资源服务中心,学校内涵发展、课程开发、师资发展等由课程与师资发展中心支配,学生活动设计、常规管理和安全教育则由安全与学生发展中心规划,进一步提高了部门的运作效率。

    关注“变革”,打造序列与系列共生的“课程群”

    课程是促成学校教育特色形成和内涵发展的原动力,尤其对于新学校而言,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学校根据“课程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儿童通过课程学习,会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动作、图像、言语和文字)与他人分享所得、向他人展示所获”,开发并打造了“双S(suit和share)”螺旋生长课程群,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核心素养塑造、创新人才培养的“12345”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精彩生长”,基于2个信条“适合与分享(双S)”,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课程3个维度课程,分为人文与阅读(春生课程)、科技与实践(夏长课程)、生活与健康(秋收课程)、艺术与审美(冬藏课程)4大板块内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五大生长因子——“生长德、生长学、生长体、生长能、生长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审美、解疑思创、家国情怀四大素养。

    凸显“序列性”与“系列性”。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以及“序列性”和“系列性”,比如学校主题课程,就以儿童认识世界的广度和认知能力为半径,不断在深度、广度上扩展,在难度上提升,形成纵向序列和横向系列发展的具有“生长”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中,整个小学阶段分为行为生长、情意生长、思维生长3个生长主题,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分成4个学期完成不断进阶的学习内容,而每个学期的主题又是围绕不同年龄段的生长系列。例如,行为习惯养成是低年龄段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非常重要的一个生长点,于是学校以“行为生长”为主题,通过“我是一名小学生”“创建我们的班级文化”“健康生活伴我成长”和“做名能干的‘小导师’”等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与参与过程中规范自我行为和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进阶性,对中年龄段学生则围绕“情意生长”来开设课程,通过“法制安全我能行”“我和它们交朋友”“走进社区‘大家庭’”“来了就是‘宝安人’”等,让学生认识自我、朋友、社区、城市等,深化其同伴交往的认识,提升自我在社会的价值;针对高年龄段学生则围绕“思维生长”主题,让学生围绕“小小发明家”“我有理财‘小妙招’”“校园问题之我见”“来一场毕业研学之旅”等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真正的学习。

    彰显进阶特色。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在追求纵向序列和横向系列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其进阶特色,比如数学拓展课程,就基于“工具”分阶段实施,其中,一二年级学生偏向形象思维并热衷故事,学校就通过数学绘本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点开发了“绘本与思维”校本课程;三四年级学生可通过利用学具、教具来进行探究和学习,学校就借助这些显性工具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五六年级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于是学校就基于“问题”这个工具,让学生通过主题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比如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承接的系列化学生活动——四季生长节,即春季的素养生长节、夏季的思维生长节、秋季的身心生长节和冬季的诗意生长节,围绕四季在不同阶段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生长的平台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跟随“潮流”,创建交互与实效并重的“智慧校”

    “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已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可视化更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极佳切入点。因此,学校借助“现代学习科学理论+云端技术物联思想”创建“可见”的教育教学环境,用“教育可见”促“精彩生长”,从而使得“教育教学可见,促进学生生长”“管理可见,促进教师生长”。

    探求外力与内力的融合点。如何借助外力给予学校技术支持,将学校的思想落地,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统整办公、课堂评价、教学教研和学生素养发展等,学校选择与顶尖级的云端技术公司AliOS合作,开发了学生生长历程APP,通过家校合力记录学生成长点滴,并将这些过程性的成果转化为“小苗生长能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通过手机APP,为每个学生种一棵“生长树”,在6年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在学力基础、生活习惯、实践活动、常规评价等方面不断积累“能量值”,“能量值”越多“小树苗”就长得越快,逐步长成一棵可见的“大树”,获取进阶式的荣誉称号,还可以用积分兑换各种有意思的奖券,从而实现了评价的可视化、任务型、激励式,让素养评价更加有趣味、有意义,更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成人“强压式”管理学生。此外,学校还将继续完善学生学业评价的可视化、学生生长数据的采集渠道、学校安全防护物联、教师生长评价与办公系统等,提升公办、管理、教研、教学、评价等效率。

    寻找课程与评价的连接点。科学的教育评价不仅可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实现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的过渡。因此APP中还记录了学生的课程参与情况、学习过程的评价等,通过可视化技术的渗透,形成可见的“数据”,改变教育评价的功利性,丰富教育评价的过程性、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证据”,也通过“数据”为儿童生长提供合适的“轨迹”。基于此,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可见“数据”寻找到更佳的生长途径、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生长。同时,教师还能根据可视化数据去调整和开发适合的学习素材与课程,使得课程与评价相得益彰。 (陈永畅 周瑞元)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8-11-14/22267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