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近日联合举办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高端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深入研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伦理学研究,更好地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事业服务。
追问教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如何提高对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对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环境的认识,从而夯实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始终是决定学科能否保持持续、蓬勃生命力的关键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说,教育伦理学研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我国的教育伦理学应该服务于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李春秋教授提出教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的伦理价值与教师道德关系,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教育伦理学要回应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说,这些挑战主要有三种,即资本的挑战、权力的挑战以及来自与资本和权力相关的高技术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说,可以借助教育事实这个概念来澄清教育伦理学的问题域。教育事实不仅关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还关乎学校、社会和国家,相关事项构成了教育伦理学的问题域。划定了问题域,才能弄清什么是教育伦理学的基础性问题,什么是其核心性问题,什么是其全局性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立德编审说,教育伦理学应从实践当中获得推动力,在实践当中得到检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教育伦理学的重要思考之维。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说,现代教育偏重于教人做事情,轻视教人做人。中国古代的教育则先教人做人,其次才教人做事。若能吸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就能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把握教育的伦理价值与原则
教育有什么样的伦理原则?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说,我国的教育伦理原则包括立德树人、教育公正、教育自由、教育平等、教育民主、教育仁爱和尊重教师原则。其中,立德树人原则是根本原则,是新时代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
教育对人才培养负有重要责任。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说,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培养出来的一流科学家却很少。如果教师缺少批判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具备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教授说,知识的教育和“成人”的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好的教育。
教育伦理学应回应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说,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内立场”,一是健康成长的立场,二是教育学的立场。教育应该在坚持“内立场”的前提下保持对外部的开放与对话。
构建师德评价的科学模式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怎样看待师德规范?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说,任何国家的教育与政治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师德规范有政治正确的要求无可厚非,但应该把重点放到政治要求的落实上,提高师德规范的专业性、科学性。
师德评价是教师管理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周治华副教授说,“四有好老师”的提法为师德评价确立了基本尺度,应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具体化。师德评价有四个维度,即行为底线、专业责任、美德养成和育人成效。
师德标准如何划定?首都师范大学苏寄宛教授说,在师德的崇高性与教师的世俗性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值得关注和研究。
有专家强调坚持师德的高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教授说,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存在着差异,它是培养人的职业,因此,教师不应把养家糊口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李春秋说,需要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否则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无从显现。南京师范大学周晓静教授说,教师是人,有自己的利益关切,但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事业具有神圣性。北京师范大学王楷副教授说,要区分作为个人追求的崇高道德目标与作为职业责任的有限道德目标,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在强调师德、规范教师行为的同时,也要尊重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李春玲教授说,不能只讲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需要讲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教授强调,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是教师教好书的前提,否则精神升华就无从谈起。中国人民大学陈锡敏副教授说,尊重教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体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