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明平 沈晨)10月初,刚刚与江苏大学流体中心刘建瑞教授签订了“新型自吸离心泵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的江苏海潮科技股份公司,迎来一名新的“员工”——刘教授的研究生李昌。身为江苏大学流体机械专业二年级研究生的李昌将在这里“蹲点”半年,从事水泵工业设计、流场分析等工作,并结合项目同步着手毕业论文写作,公司董事长杨高怀亲自担任李昌的“企业导师”。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江苏大学将整合学校资源与利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将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实践、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去,在车间里找选题,在实践中“接地气”,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据介绍,近3年,该校研究生论文选题结合国家工程需求和企业研发项目的达2000余项,工学研究生学位论文85%均有实验支撑或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
为了让学生有用武之地,江苏大学投资近2亿元在校内建立了现代基础工程训练基地、学科专业实验室,在校外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基地,这三大平台有机衔接,融为一体,组成研究生工程实践的“硬件系统”。同时,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了连接各类平台的交融机制、强化导师责任的约束机制、鼓励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三大机制”,构建工程实践的“软件系统”,全面激活实践环节。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高校,江苏大学一方面深化与原行业的合作,另一方面主动与地方、企业“联姻”,以服务求支持,拓展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共建工程研究院、技术中心、高科技园区、博士后流动站等,建立了100多家产学研联合基地,为研究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质资源。
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是国内唯一在发动机核心技术——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位,也是江苏大学产学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双料基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谦教授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在导师李德桃教授指导下,到这个研究所结合论文选题开展试验研究,一方面为企业开发了新品,另一方面与其他同学一起“孵化”出了4篇省优秀博士论文。他说:“结合企业需要来选题,结合工程实际来研究,既实在又实用。”
江苏利达不锈钢有限公司过去两种产品退火处理后易出现麻点,赵光伟等3名研究生发现,是由于火炉温度和时间不能有效控制造成的。为此,他们设计了一套对温度和时间进行控制的系统,增加了对钢有害的磷元素检测控制的措施。同时,采用廉价的锰代替昂贵的镍,使产品成本下降了20%,并为企业成功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促进了企业产品由低级向高端转变,企业老总连声称赞:“研究生真管用!”
镇江正汉泵业有限公司是江苏大学王春林教授多年的合作伙伴。应企业需要,王春林选派3名研究生下到企业,先后开发出了“无阀立式自吸泵”、“旋流自吸泵”等新产品,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效益。其中,刘红光同学据此而撰写的毕业论文名列同专业第一,并被常州的一家水轮机企业“相中”。
今年,江苏省建立了126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江苏大学占22席,列全省高校之首。江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施卫东介绍,工作站组织研究生团队进站,真刀真枪地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切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目前,学校已选派104名导师,组织26个研究生团队进驻工作站,已有61名博士、132名硕士研究生在站工作,未来两年还将有215名研究生进站。
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企业深入一线,使得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得到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江苏大学连续3届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江苏大学研究生荣获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学校3次捧得“优胜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