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db:作者]  2010-12-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首席专家 顾海良 首席专家 李强 首席专家 石亚军 首席专家 徐勇 首席专家 鞠实儿 首席专家 袁桂林

以三大规律为基本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首席专家 顾海良

    顾海良 男,1951年1月出生。教授,武汉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和领域: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代表作有《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画说〈资本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

  成果简介

  课题最终成果包括两个部分。上篇着重从理论上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历史发展进程,课程的本质、地位和功能,课程内容体系及其基本特征,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评价的特殊性及评价方法等。下篇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本科四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创新观点:(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遵循理论、历史、现实和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直接学科德育课程是其本质属性。(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具有整合性、互补性和层次性特点。(4)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程教学包含特殊的实践活动和特殊认识活动。(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具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特殊性。

  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课题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素质体系等三大规律为基本任务,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

  课题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形成起到了咨询参考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理论先导和实践示范作用;对试点高校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政治观念起到了促进作用。本课题基础形成的教学成果在2009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首席专家 李强

  李强 男,汉族,1950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社会学会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和谐与发展,主要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应用社会学、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等领域。

  著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等20多部作品,发表了《论中国的贫困文化》、《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等100多篇影响广泛的论文。主持了《中国农村贫困线测量与治理贫困对策》、《推进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模式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

  成果简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发展上的不平衡,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本书共分为十五章,系统研究了城市急剧变迁所带来的城市自身不协调、农村不协调,以及城乡之间不协调等三个大方面,涉及城市社区管理、旧城保护、户籍制度、贫富差距、城市拆迁、住房保障、弱势群体、农民工就业、流动人口管理、城市社会规划以及城市化的未来趋势等若干重大社会问题。本书有很多创新观点,比如,突破传统思路,把城市空间和社会关系相结合,提出用社会要素修正传统城市规划的社会规划思想;对新型社区的利益关系作出分析,并就居住模式的设计提出打破空间区隔等具体对策;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等。本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比如就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本书提出要制定地方性住房保障法规,建立多层次的、多样化的保障体系,国务院领导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建设部在研究政策过程中也参考了相关成果。本项目首席专家李强,曾经两次将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意见中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对推进社会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创立全国性调研的实证研究方法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

  首席专家 石亚军

  石亚军 男,1954年出生,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学。先后主持10余项省部级以上社科课题,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政府改革研究》首席专家。

  合著、独著、主编《中国体制改革的哲学探索》、《人文素质论》、《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多视点政府改革探微》、《面向21世纪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与建设》等11部著作,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材。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两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2项优秀论文奖。

   成果简介

  课题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对获取的数据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在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失利弊和经验教训后,为提高和优化公民人文素质、构建人文素质拓展保障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全文共分十六章,按照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理论。导论总体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内容、调查方法、依据。第一章界定和梳理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概念、特征、特点及其维度。第二章说明调查中采用的方法、标准、类别。第三章建立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建立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指数。

  ——实证分析。第六章分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群体、地区六个方面作总体分析。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则分别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道德、法律、文史哲、科学、审美、环保等六个维度的水平分析。第十三章分析了总体状况的成因。第十四章从四个方面的影响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对策建议。第十五章从战略思路层面提出了加强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基本思路。第十六章从具体对策角度,在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开发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政府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具体对策。

  成果的创新体现为创立了全国性调研的实证研究方法,建立了“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发展指数”,提出了加强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深入探讨

——《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

  首席专家 徐勇

  徐勇 男,1955年7月15日出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治理与中国政治。出版有《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等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成果简介

  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但又需要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农、城乡差距的出现,使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一个普遍性难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本书紧密结合实际,对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中一些紧迫而重大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集中的探讨。21世纪初,我国提出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来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本书对城乡统筹的理论、目标、机制、实践进行了论述。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而传统的增收模式有较大限度,本书提出了就业导向增收的新模式。税费改革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乡镇改革是重要内容。本书对21世纪以来我国乡镇改革的目标、特点、类型及走向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现代乡镇制度建设的设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本书以税费改革为坐标,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目标、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对自然语言逻辑系统的构造

——《面向知识表示与推理的自然语言逻辑》

  首席专家 鞠实儿

  鞠实儿 男,1953年9月出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非经典逻辑与逻辑哲学、逻辑学的认知基础、逻辑与文化、科学技术哲学。

  在科研方面:近10年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同时还连续主持三期“211”和二期“985”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内涵逻辑”和“基于开放世界假设的三值逻辑系统及其在AI中的应用”最终成果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鉴定为优秀;在Epistemologia,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Studia Logica,IJCAI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刊物和文集发表论著共60余篇;主编国际学术论文集 A Meeting of Minds: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Logic, Rationality and Interaction 和 Studia Logica Special Issue:Many-Valued Logic and Cognition等两部,上述论文集均由国际重要出版机构出版发行。

  在社会工作方面:2008年创办我国第一份全国性逻辑学刊物《逻辑学研究》并担任主编;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

  成果简介

  本书以知识表示与推理为应用牵引,以非经典逻辑(包括哲学逻辑和语言逻辑)为理论驱动,针对自然语言的内涵性、模糊性、交互性、形态性和多样性,分别构造了若干自然语言逻辑系统。

  该书除“序言”和附录外,共7章。第1章论述了逻辑、自然语言与知识表示与推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第2章介绍了类型逻辑与Lambek演算;第3章构造了若干语境内涵逻辑系统和形式语义,克服了“分析悖论”难题;第4章构造了模糊量词的自然逻辑推理系统,将自然逻辑推广到包括对模糊量化命题的处理;第5章把群体知识推广到一般情形,建立了两个包含相对化公共知识和群体隐含知识的公理化系统;第6章构造了两种Lambek时态演算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英语中的时态句型问题;第7章构建了刻画灵活语序现象的多模态范畴逻辑推理系统和表达致使语义的范畴类型逻辑语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汉语的形式句法和语义问题。

  该书对现有的许多逻辑理论成果,如超内涵逻辑、自然逻辑、动态认知逻辑、多模态范畴逻辑和Lambek演算等进行了修正、拓展和改进,解决了语言逻辑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为今后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对与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

  首席专家 袁桂林

  袁桂林 男,1952年5月出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专家,第七届国家督学。从事外国教育史、西方道德教育、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等研究。曾先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台湾夏潮基金会等项目资助,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进修学习,从事合作科学研究。曾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主持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等。代表著作有《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成果简介

  本书基本框架由理论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和县域教育发展规划案例三部分组成。主要研究了与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了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的一些主要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几套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指标体系,全貌地反映了农村存在的教育类型和阶段,还探讨了教育指标和教育规划的关系。

  在国际、国内教育指标研究中,不仅没有区别城乡,而且没有对评价指标、督导指标、统计指标、发展指标等多种指标进行细致划分,没有涉及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本书以作者亲历的农村教育的调查素材为基础,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其他学者披露的相关数据,发掘提炼,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行回归分析,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前瞻性预测,对农村教育发展速率进行了初步度量,并且结合实例站在缩小城乡差距的立场上,尝试制定农村教育发展规划等等。

  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没有消除,农村的各项事业仍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初步建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对于学术界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一个靶子,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讨论,并且把此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对于社会而言,本研究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理解发展的潜力、规则和可能,从而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

  ■以上图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0-12-15/2511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