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卢清被任命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校长。作为当时全市最年轻的中学校长,很多人对年少资浅的他能否管理好一所学校有所怀疑,他却没有妄自菲薄:没有经验,他虚心请教;知识不足,他遍览管理书籍;校情不熟,他蹲点年级组教研组。
他思考得最多的,是这所普通的农村初中需要他做什么,他能为学校做什么。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
每天早晨和晚上,只要身在学校,卢清总是早早地站在学校的门口或行政楼下,望着学生朝来晚归,关注学生脸上的神情和文明礼仪情况,来分析学生每天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教育教学方式。
卢清说,他希望像老农守望田野里的麦苗一样,守望孩子们的成长,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因此,他在学校管理中更多地倾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他常常找机会主动和学生交谈。起初,学生们一听说要和校长面对面,马上就紧张和拘谨起来。但是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卢校长总是很温和,情绪自然而然也就放松了。他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讲义发放数量,促使教师精编讲义。他还和校行政团队加大了教学常规的督查力度,对部分教师早上课或晚下课的现象进行面对面的委婉警告,以此保障学生的课间休息。
卢清发现南沙中学除了文学社和举重队,其他社团活动一无所有。于是,他提出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课。有些教师想不通,说费这么大劲反而影响了成绩怎么办。他说出了自己想法:“虽然有升学压力在,但我们的教育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在校的三年,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于是,在一些学校为了应试而偷偷“吃掉”一些非考试科目的课时,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入了南沙中学。
能为教师提供哪些服务
也许是因为平时喜欢侍花种草,卢清即使在冰冷的规章制度面前,他也多了些温情的管理。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他把教师放在学校发展的主体地位。
学校是教师的舞台。一开始,他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希望以此引导教师明确自己的追求,但教师似乎并不领情。经过调研,他终于明白,教师觉得这个发展规划是单向的,带有学校控制、强迫自己发展的意味——与其说是教师发展规划,不如说是教师写给学校的保证书。于是,他从教师发展的需求入手,对教师三年发展规划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规划内容除了传统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外,还特别增加了一个“需要学校为您的发展提供哪些服务”的栏目。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学校提出一些要求和意见,如需要上一节公开课、外出参加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同时还为教师邀请专家对发展目标进行指点。这样,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就逐渐同向了。
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他经常与教师沟通协商,以此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平时,他也重视用心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主动走进他们的内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并帮助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发展梦想。
传统特色如何突破“瓶颈”
南沙中学在教学模式上学过“洋思”,学过“东庐”,学过“杜郎口”,但一直没有找到一种契合本校的模式。卢清刚接手学校时,学校采用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正遭遇“瓶颈”——课堂形态受制约,教学质量无法进一步提升。
为突破“瓶颈”,他决定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必须要改变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他把改革的主导权交给了全体教师,因为他很清楚,只有让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改革,改革才是有生命力的。学校教师团队通过研讨逐步摸索出一条教学路径,即“一稿二放三自”。“一稿”,是指融合教师讲稿与学生学稿的“教学合一稿”;“二放”,指教师研讨的开放性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三自”,包括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自主拓展。在新的“一二三”教学路径下,教师被束缚住的手脚也逐渐放开了,开放式的备课方式也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摸索的过程曲折而艰辛,卢清的温情鼓励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沙中学的文学社和举重队都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遇到发展的“瓶颈”。为让传统社团焕发生机,卢清常年举办诗会、校外采风、“香山揽胜”等主题活动推动文学社走进生活,进行创作,出版诗刊。针对举重队训练条件简陋的情况,卢清争取到1800多万元的投资,建起了一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举重综合训练馆。“高大上”的场馆为举重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学校举重项目进入了新的上升阶段,在各项赛事中大放异彩。
如今的南沙中学,已经成为张家港市城乡优质均衡教育的样板。也许,正是卢清那对校园乃至对教育的温情守望,使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变得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