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2012年春是我读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在一家企业实习,学校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湖北省要招聘一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我们这批学生正好符合报考要求。当时我所在班级很少有人报考,都说当农村教师待遇差、地位低。
对此,我是清楚的。我的父亲就是一名乡村教师,工资确实不高,加之母亲体弱多病,我上大学的学费主要是靠贷款。在我犹豫不决时,父母支持我报考,原因有三个:一是这次是省招,属于新机制,待遇比现有的乡村教师高。二是农村确实需要年轻教师。三是离家比较近,他们希望我能在身边。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一边实习一边备考。后来,公司经理知道了这事儿,找我谈话,用加薪的办法鼓励我留下来好好干。
我细细品味着经理的话,同时回忆起我的母校:5间简陋的砖瓦教室,雨天还漏雨,加上一块长满杂草的小操场,就是我小学5年的母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宿舍,一间简陋的房间就是他们的住房,夏天蚊子无孔不入,冬天呼呼的北风吹打着破旧的窗户,一日三餐还得自己做。记得在三年级之前差不多每天只有语文和数学,偶尔有体育课。三年级时从县城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我们每星期才有了音乐、美术。每次要上这些新开设的课,我们欣喜若狂,早早做好准备,兴趣十足。那是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可能是生活太艰苦的原因吧,尽管我们很舍不得她离开,可这位年轻的女老师还是走了。
春节回家去拜访离我家不远的老校长时,老校长说的话时时在我耳边回响:“‘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教师人数不足、年龄偏大。现在我们山区学校是多么希望年轻老师来呀,虽说各种条件有了改善,城里的年轻老师仍不愿来,就是来了也留不住。你是本地人,也是村里女孩子中第一个读到本科的大学生,毕业了能回家乡来当老师多好啊!”想到这儿,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家乡教育局聘用我,我就马上启程。
那年8月下旬,我接到了家乡教育局的正式录用通知,毅然决然地向公司辞职,怀揣着一个美丽的教师梦,带着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走向了陪伴我童年的母校——一所边远的山村小学。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这所小学成了5所村小合并在一起的寄宿制小学。原来简陋的房子已不见踪影,变成了漂亮大气的两层楼房,还有一栋楼房用作师生的生活用房,老师的工资也涨了好几百。
老校长精神抖擞地指着教学楼的旁边说:“明年将会在这里建成一栋教师周转房。”
果然,在2014年冬天到来时我们免费住进了周转房,里面的配套设施也都齐全。随后这几年学校的变化一年一个样:现在学生也住进了标准化的宿舍,每个宿舍都有卫生间,不仅教室、学生宿舍有空调,教师办公室也有空调。学校率先通了网络,每个教师都配有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体育设施和图书得到进一步完善,还建了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多个功能教室,绿化、美化的校园成为山村最美的风景。
乡村教师的工资也是逐年上涨,从教30多年的父亲每月工资由我大学时的10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5000多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5年又有7名年轻教师来校任教。
手扶着教学楼上的栏杆,看着越来越漂亮的校园,我陷入沉思:这样一所山区的寄宿小学,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都源于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对乡村教师的关爱。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乡村的每一个孩子。乡村教育真正迎来了“春天”!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