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借民歌之弦穿越海峡

[db:作者]  2016-04-25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3月末的台北连着下了几天的绵绵细雨,中山堂外的石砌台阶被雨水洗过,和两侧的灌木相映,透出一种清新、干净的味道。夜色下的中山堂飘荡出袅袅的歌声,“青青音乐会——北大台大民歌之夜”才刚启幕。

    由朱佳萱等四位台湾大学学生演唱的《乡愁四韵》拉开音乐会的序幕。余光中先生的诗和民歌天然清新的曲糅合在一起,沁人心脾。一曲唱罢,一束暖黄色的灯光再次将舞台照亮。身穿蓝白相间、右肩带有北京大学校徽的棒球服,坐在一把木质的椅子上,北京大学学生张思源拨响吉他,一曲平淡而质朴的《同桌的你》缓缓流出。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率领师生代表团赴台湾访问期间,作为台湾大学“北京大学日”的系列交流活动之一,“青青音乐会—北大台大民歌之夜”让风丝携着乐符南下,掠过一弯浅浅的海峡,激起了一圈圈随乐而舞的涟漪。从北到南,从刚刚褪去寒意的北京到温暖宜人的台北,从回响着吉他弦音的燕园到钟声不绝于耳的傅园,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投的精神气质中,在属于几代学子共同的青春记忆中轻吟民歌,情丝互绕。

    “上世纪90年代,校园民歌因年轻人表达的诉求、社会转型下的迷茫和渴望爱情的需要而诞生,它是对青春的纪念。”正如此次音乐会北大方面音乐总监靳子玄所描述的那样,大学校园与民歌,似乎是一段缱绻百年的情缘。

    一百年前,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的指导下成立了“音乐传习所”,琴音弦歌绕梁不绝;一百年后,静园草坪上清澈致丽琴音,众多优秀校园音乐人用心阐释校园民歌这首诗。

    四十年前,台湾校园中的青年学子用木吉他拨弹出对文化、社会、生活的反思;四十年后,这块校园民歌的起源之地,连结起宝岛悠长绵延的民歌之风和两岸高校深入交流的传统。

    四十年校园民歌传唱,二十年京台校园情谊。

    校园民歌在台湾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在内地则是一个“风格概念”。靳子玄认为,校园民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校园里广为流传、知名度很高;另一个就是音乐风格朴实而简单。

    《正月调》《再别康桥》《偈》《弯弯的月亮》《那些花儿》,一曲曲记忆中永恒的旋律在一个个年轻面孔的演绎下,仿佛凝住了时光。临近尾声,一曲宛如天籁的《橄榄树》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而这首歌的表演者也正是它的原唱歌手——台大校友齐豫。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中山堂外,淅淅沥沥的雨连绵的下着,舒缓、轻柔的节奏像是春日里一曲自然的民歌,将海峡两岸青年共同的呼唤寄托在悠扬的歌声之中,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6-04-25 180000/25700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