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自发到自为

[db:作者]  2016-05-05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学生向根雕大师学习根雕艺术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中外学生共同进行产品交流 黄山学院学生在工厂车间进行实训操作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

    2015年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的到访,让合肥学院声名鹊起。不了解中德高等教育始于30多年前的那场合作背景的人,似乎会摸不着头脑,合肥学院是什么来头、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让两国的政界要员为之站台?

    在学术研究上,合肥学院可能无法与同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比肩,但提及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探索,合肥学院经得起推敲。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协议,把合肥学院确定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项目。从2003年起,在“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的引领下,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路上扎实迈进。

    从2008年安徽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设想,并启动实施“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和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改革试点开始,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安徽省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应用型的道路上找准自身定位,实践着从自发到自为的深层转变。

    不约而同的“集体出走”

    “每3个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可能有2个找不到工作,学生的‘出口’问题不解决,学校自然办不好。”

    2007年,时任安徽工程大学副校长的汪建利调任黄山学院担任校长时,面对的是一所出身师范、着力点也在师范的地方本科院校。

    当年学校刚刚升本,“师范习气”依然浓厚,过半的师范专业成了汪建利心头的一块隐疾。“每3个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可能有2个找不到工作,学生的‘出口’问题不解决,学校自然办不好。”

    而如今,黄山学院58个本科专业中只有2个师范专业,转型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学校每年把报考率发给各个学院,三年期限,如果招生不行,就业也不行,就要把专业停掉。”黄山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汪小飞对当年那段“惊心动魄”至今记忆犹新。重压之下,必须当机立断。当时,学校力推专业改革,并停办应用物理、数学、思想政治等老牌师范专业,仅保留的一部分师范专业,也在学科发展方向上发生变化:美术专业向设计专业转变、音乐专业向表演方向转变。

    这是一种怎样的转变?亲身经历过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的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储常连,将其解读为从封闭走向开放、计划走向市场、精英走向大众、学术走向应用、单一走向多元的集体转变。

    上世纪末,在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内一大批师范类或专科类学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内,安徽省内的地方本科高校增加了12所。2002年,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黄山学院;2004年,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滁州学院;2005年,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

    资料显示,在此间的200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目前,安徽省33所本科院校,其中31所均为地方本科高校。本科高校数量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校生规模的逐年扩大。2006年,全省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为319721人,2014年底,这一数据一路飙升至605040人,同比增长89.2%。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坦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有脱节。“社会系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教育没跟上、不匹配,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必须解决。”

    整个社会从计划到市场、精英到大众、封闭到开放、单一到多元的转变,都在倒逼着地方高校改革的进程。

    “如果学校办学定位不调整,安徽省每年170多万毕业生中有七八十万都是师范生,而每年上岗的新教师不到一万人。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要找工作,学校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日后的工作找得好不好,是我们必须考量的问题。”储常连表示,“只有改革,才能让高校人才更好地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整理好行装,高校才能再次出发。”

    意识到了转型的迫切性,2008年12月26日,安徽14所本科高校带头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在该框架下不同学校学生可以跨校攻读双学位、不同学校教师可以互聘、管理干部可以互派挂职。目前联盟高校已扩至19所。

    “安徽的转型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批学校;既是自己在干,也有组织;既有实践积累,又有理论指导,不光埋头拉车,还抬头看路。”李和平说。

    始于2008年的大批新建本科高校“集体出走”之后,安徽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可谓几年一个大动作,根本停不下来——2009年,开展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改革试点;2013年,立项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014年,成立长三角应用型高校合作联盟。

    对于已经“在路上”的高校来说,转型同样没有终点。

    据汪小飞介绍,目前黄山学院正逐步放开转专业限制,学生入学半年后即可向学校申请调换专业。“这也激发着每个学院管理者和教师的内生力量,办不好、不受欢迎、转系率太高,专业也要停掉。”

    因为在变革的基因中,变革者逐渐尝到了甜头。

    “学校在全国最早开设了旅游和林学专业,都是首批国家级的特色专业,目前均形成了多个专业互相支撑的学科群。”汪小飞说,学校已完成50余项黄山市各类旅游产业研究课题,当地旅游行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超过四成均为该校毕业生。学校利用地方资源发展起来,再反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不断循序壮大的不二法门。

    汪建利表示,以前在黄山搞新农村建设、地方政府总是习惯于找一些设计院来做规划。但这一方面花费高,另一方面地方味道不浓,做出来的方案往往脱离实际。“而学校建筑学院植根于地方,老师和学生都很熟悉地方情况,可以融入地方特色,把旅游规划一并做到里面,效果很好。老师牵头,学生去做,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汪建利始终觉得,地方性是地方高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接地气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

    着眼未来的“釜底抽薪”

    如何将学校的根脉和血液融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是这些年轻的本科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曾经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描述为“一场从形态到灵魂的转变过程”,对此,李和平感触颇深。

    “2007年刚来教育厅工作的时候,我来自合肥工大,书记来自中科大,地方高校以前接触不多,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差距确实大。如何让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想来想去都离不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手段、资源和人才。”李和平坦言,要做好“地方性”“应用型”的文章,显然不是新办几个“入时”的专业、新建几个就业创业基地就能做好的,如何将学校的根脉和血液融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是这些年轻的本科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铜陵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写作班子里有很多我们的教授。”铜陵学院副院长倪国爱说,以前讲到高校和政府、企业共建基地、中心等,很多人认为是口号,实际上不是。转型后的铜陵学院和铜陵市的两个区都有很好的合作,学校连续5年都在做皖江经济发展报告,这些已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把部分高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先试先行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探索,正好印证了这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

    在滁州琅琊工业开发区内的宏秀电器公司,滁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汪先兵等5位老师和8名同学俨然成了公司的“编外员工”。每天都有两名老师带着同学跟公司员工一起工作,开展技术攻关。

    “公司原本只是浙江总部的一个生产厂,汪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攻克了高压真空开关控制器难题,让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公司总经理郑文秀说,当初曾找过东南大学、上海交大等,但一开口就是几百万元,成本太高,与本地高校合作成了公司的现实选择。

    与滁州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后,学校教师接地气的科研风格让他感触颇深。“学校自动化专业的汪先兵教授是车间常客,经常来和我们的工人、车间主任聊天,了解企业的产品性能、客户对象以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技术攻关,2012年,汪先兵和他的学生团队帮助企业一举攻克了“高压真空开关控制器”的难题。很快,高压真空开关控制器研发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即将出成果,适应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农网智能配变终端也在加快研发。两个项目公司仅投入经费120万元。此外,学院师生和公司技术人员还组建起了企业研发平台。

    在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孙艳辉看来,校企合作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更加突出学校作为科研高地的引领作用。“很多地方企业都没有公共的研发平台,这一点正好可以借助高校的优势,再加上企业的实操经验、工厂、市场等资源,一个项目做下来,自然有高度也接地气。”

    别看如今滁州学院的产学研用合作搞得风风火火,转型之初,滁州学院院长庆承松也是扛住了不少的质疑声。

    “当时有不少教职工担心转型发展就是照搬高职高专模式,把滁州学院变为为‘滁州职院’,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庆承松直言,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绝不是矮化新建本科高校,而是较比学术型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兼顾行业企业发展。

    如今,在滁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中,滁州学院就承担了其中13个课题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安徽的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是第二次转型,即办学类型的转型发展。”李和平说,第一次转型,是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转型。较之十年前的身份转变,这场二次转型对高校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在储常连看来,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一个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过程。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不断地凝聚人心,逐步形成共识,不断地实践探索。“从形态的转变到灵魂的转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聚焦发展的“系统升级”

    “转”到深处是课程学科改革,“转”到难处是教师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改革有了突破,教师的转型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安徽省教育厅早在2008年时就开始有计划地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同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开启了安徽地方高校抱团发展的时代。联盟内19所高校拿出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特色专业,在联盟间进行专业对口交流。

    储常连如此定义成立联盟的初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学校的优势专业各有特色,彼此学习,互相裨益。”

    李和平认为,开放合作是转型前提。“单独一所学校要转型,是转不下去的。学校要参与评估,老师要评职称,这些都需要顶层设计做支撑。也需要高校间的协同发展。”

    一口吃不成胖子,这场改革牵涉教务、人事、科研、规划等多个职能部门,从何处“下刀”,怎么“下刀”,关系改革成败。“转”到深处是课程学科改革,“转”到难处是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目前在安徽,已有不少高校开始啃起了这两根“硬骨头”。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合肥学院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各个院系纷纷行动起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到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把每一项能力转化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单元,可能是一门课或一门实验,也可能是几门课或几门实验的整合。这就成了合肥学院围绕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而大规模开展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系主任李道芳说:“学生的能力设计一定要源于社会需要,关起门来做不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使学院物流专业办的更接地气,学院老师先后走访了省内外200多家物流企业,并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形成物流的规划设计、成本核算、项目实施、信息化、国际物流、系统运作等六大能力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学院重新编排构了物流专业教学模块,把企业项目实施能力培养融合到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中去,一个或若干个模块专注培养学生必备的某项能力,并且4年的模块教学过程中都是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规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上手。

    据悉,安徽在2012年便出台了《关于应用型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企业或行业共同开发适应社会生产和职业需求的新课程。目前,以合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为范本,安徽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联合开展了“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模块化课程改革,并编写了系列教材,在联盟内高校推广使用。

    对学生的评价要转型,对教师的评价也同样,在教与学的天平上,似乎只有彻头彻尾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转型的初衷。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李翠花就是这种转型的受益者。李翠花当年做竞赛负责人时的“困窘”,系主任谭敏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年她都不敢进实验室,一屋子学生、一屋子问题,现在则是电路的‘招牌’,还借助这个平台,带出了一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谭敏说,模块化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力输出导向,在职称评定上,也将教学效果评价融入其中,对第二课堂的工作量计算,学校也有奖励政策。

    合肥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伍德勤觉得,对教师评价的转变与对学生评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微观的评价,即课程评价。以前期终考试占70%,现在只占40%,平时的过程评价占60%,这些都是按照应用型培养路径对学生课程评价发生的改变。”伍德勤坦言,以前他在别的学校做课题研究,将过程评价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学校就觉得了不得了,如今这么大幅度的提升,却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显得水到渠成。

    评价改革有了突破,教师的转型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2014年11月,黄山学院与昌辉汽车电器股份公司共同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开辟了该校与企业合作培训教师的先河。目前,学校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21个工作站,计划未来三年新建工作站30个。

    根据规定,学校专业教师必须到工作站内开展挂职锻炼,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到工作站后,将帮助企业开展项目研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同时企业也负责对教师在技术和业务方面进行考察和审核,企业与学校为此建立了一套详细的考核机制,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回炉反造”,直至合格方可“毕业”。

    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李之琳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今年3月,李之琳被学校派往黄山市人民法院挂职锻炼,在此期间,她完成了《新行政诉讼法实施热点分析》这一重要的国家级课题。“学成归来”后,老师的改变学生们看在眼里,2012级法学系学生王丽佳说:“李老师回来上课,像换了个人似的。讲经济法特别有底气,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实例作为支撑。”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将正式出炉,对“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近五年在企事业单位脱产从事与限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达6个月以上,兼职从事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践工作两年以上,且经挂职单位与学校联合考核合格者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6-05-05 180000/25747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