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楚今年4岁。她有个虚拟的朋友——一只长有棕色长毛、红色屁股的可爱“红猴子”,还有个虚拟的身份——一个有魔法棒、喜欢帮助别人的小美女“魔法师”。“红猴子”生病了,需要去看医生。它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糟糕,它迷路了。于是,它请求“魔法师”帮助。“魔法师”挥动着“魔法棒”,“嗖”的一声,从现实世界跳入“红猴子”的世界去帮助它。“魔法师”带来“地图”,左转,右转,向前直走,再左转,医院到了。“红猴子”急匆匆地挤到前面去挂号,“魔法师”提醒它得排队。然后,“魔法师”带着“红猴子”看诊、抽血、开处方、取药,一步一步,井然有序。
事实是子楚很害怕抽血,每次抽血都会大哭。然而,在游戏中,作为“魔法师”,她淡定地安慰“红猴子”:“没事的,一点儿都不疼,你甚至还没开始哭它就结束了。”
实际上,整个游戏发生的真实场景是:妈妈斜倚在床上,偶尔提示几个词,子楚挥舞着小胳膊,不停地移动自己的位置,在真实和虚拟中转换自如。没有“魔法棒”,没有“地图”,没有“红猴子”,一切都在想象中完成。
每当“红猴子”看完病回家,故事结束时,子楚都会兴致勃勃地喊:“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如果不强制要求她去睡觉,这个故事会不停地重复下去……
在《缘缘堂随笔·随感十三》中,丰子恺这样描述游戏中的儿童:“当他热衷于一种游戏的时候,吃饭要叫到五六遍才来,吃了两三口就走,游戏中不得已出去小便,常常先放了半场,勒住裤腰,走回来参加一歇游戏,再去放出后半场。”
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那么专注,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同时又那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儿童来说,玩游戏是一种本能,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当儿童处于游戏状态时,行为是自愿、自主、自控的,所以他们会心情愉悦、身体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英国快速学习革新家科林·罗斯将此称为“放松性警觉”。在这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大脑最开放,左右半脑协调有序,意识和无意识合为一体,让儿童的各种能力活化,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
由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纯粹靠儿童个体来掌控整个游戏过程,自觉地完成成长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育者应该在儿童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指导功能,让游戏活动既符合儿童自由、自愿的原则,又满足教育者的期望。
首先,遵循“我要玩”“我自愿”的游戏原则。
晚上,悦悦正在看电视,妈妈拿出新买的玩具,喊:“悦悦,我们来玩买菜的游戏吧!”悦悦开心地跑过去,好奇地观摩那些玩具。妈妈说:“你来卖番茄,我来买。如果一个番茄一元钱,我买两个番茄,该给你多少钱?”悦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五元钱。”妈妈的脸瞬间黑了:“不对,再重新算算。”悦悦有点儿不想玩了,跑到钢琴边敲击琴键。妈妈着急了:“悦悦,过来,我教你算术题。”
在这个案例中,玩游戏是家长提出的。整个游戏过程以家长为主导,儿童服从,家长通过示范、命令、评论、直观灌输、指派角色等行为与儿童互动。悦悦妈妈谈起玩这个游戏的初衷时这样说:“我希望通过买菜游戏让孩子学习算术、喜欢算术。”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就不值得提倡了。其实,儿童愿意参与游戏,仅仅是因为游戏好玩。在家长导演的游戏活动中,我们看不到儿童对游戏的迫切需求,看不到本能的释放、生命的激情。这样的游戏徒有游戏的外在形式,不过是一种“伪游戏”罢了!
其次,儿童游戏时家长应“不妄为”。
小宇趴在地板上,仔细摆弄着他的奶牛跷跷板玩具。妈妈在一旁安静地用手机拍摄,没有说话。奶牛跷跷板两侧的砝码重量一致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小宇在左边放了两个小型的草垛砝码,右边放了两个中型的草垛砝码,跷跷板没办法平衡。妈妈张了张嘴,几次欲言又止,想伸手帮忙,但忍住了。小宇突然将一个小型草垛和一个中型草垛交换了一下位置,跷跷板平衡了!小宇开心地大叫:“成功了,成功了!”然后,小宇回头笑着问妈妈:“妈妈,我厉害吧!”妈妈笑着说:“当然!”
当儿童在专心致志地独自游戏时,家长可以作为旁观者,但不要用语言或行为打扰,这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无为”并不是要求家长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作为旁观者的家长,需要做的是看护和观察,让儿童在安全范围内游戏,仔细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在儿童需要协助或遇到特殊状况时能适时给予照顾和回应。
再其次,儿童游戏时成人应遵循“间接指导”原则。
满满和弟弟正在客厅搭积木。他们决定搭一座彩色的“城堡”。妈妈在旁边看着。满满突然对弟弟喊:“哎呀,大笨蛋。我说的是红色积木,红色积木。”弟弟没说话。满满又喊:“大笨蛋,拿红色的积木给我。”弟弟哭了,说:“我不是大笨蛋。”妈妈扮演弟弟对满满说:“哥哥,我还不认识红色。你先教我认识红色吧。”满满说:“好吧。我是老师,来教你认识红色、黄色、绿色……现在请你听老师指挥,帮我拿个红色积木。”
妈妈愉快地捡起一块红色积木,递给满满,并说:“哥哥,你该谢谢我。”满满说:“谢谢。”弟弟也捡起一块红色积木,递给了满满。满满说:“谢谢。”就这样,满满负责指挥和搭建,弟弟和妈妈负责拿积木。一座歪歪扭扭的“城堡”建好了。
当儿童在游戏中表现不当时,家长应当以引导者、支持者、玩伴的角色介入,对其进行间接指导,推动游戏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在压力的情形下接受指导,而不宜采用直接纠正、命令、评判的方式由外而内地干扰游戏进程。
教育者可以巧妙地利用游戏来促进儿童专注力的发展。高明的教育者能在不使儿童感到约束的前提下,引导儿童朝着期望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深圳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