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赵桂霞,1981年开始执教,先后任教于高密市井沟镇中心小学、诸城市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潍坊第一中学,任教学科为思想品德。1997年调入潍坊市教育局,先后任科员、基教科负责人等职。2004年任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至今,任潍坊广文中学校长,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学。
成长之最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著)、《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著)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的改革创新:2008年,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后,似乎是一夜之间,校园的生态变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创新是学校创新的永恒主题。
学校改革创新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支撑课程的深层次变革,还需要干部和教师团队更新教育理念。课程的深层次变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向度也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注重学术素养、职业境界的提升。
2006年,赵桂霞出任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校长。此时的广文中学刚刚由潍坊一中、原潍坊二中的初中部整合成立,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学校”。在设计新学校的模样时,赵桂霞想起了自己在心中勾勒多年的“理想学校”形象:有《窗边的小豆豆》里黑柳彻子式的校长,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那般自主的孩子们,有《帕夫雷什中学》里那样拥有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教师,有《夏山学校》里那种民主自由的教育方式,等等。
理想中的学校能不能变为现实?赵桂霞选择了以课改为支点,开始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学校”变形记。
课改动力: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2015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的校园却与以往不同:课间没有了嘈杂声,只看见学生们三三两两,或手捧资料,或肩背书包,穿梭在教学楼之间。一场以选课走班为特征的“育人模式”改革,在广文中学的校园内悄然启动。为了这场改革,广文中学准备了十年。
从2006年广文成立开始,围绕理想学校的建设,赵桂霞选择从课程入手改造学校。基于“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广文特质”的育人目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起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广文课程体系,并形成了“适才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核心理念。2014年3月,学校召开三届一次教代会,赵桂霞代表校务会作了题为“深入实施‘适才教育’,继续追梦‘理想学校’”的报告。她高兴地宣布,理想学校已经初步建成。
下班后,她乘出租车回家,司机恰巧是广文中学2004级一位学生的家长。司机见到赵桂霞就打开了话匣子,对她说,自己孩子在初中时学习不用督促,各门功课也从没有落下。没想到进入大学后,这个孩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本来在中学表现优秀的他,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大学第一学年就有3门功课挂科,临近毕业还有一门课程没有通过,能否顺利毕业都还不能确定。
听着家长充满苦恼和焦虑的话语,赵桂霞脸上的兴奋一扫而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经过深入交谈,赵桂霞意识到,中学时孩子们有教师管、家长督,而一到大学,外在控制力消失后,他们便容易迷失方向。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好学校?司机家长的故事让赵桂霞陷入思索之中。她知道,广文中学从课程改革入手变革学校,就是因为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三类课程的实施虽然改变了校园的生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被激活,但有一种课程形态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那就是丰富多元、充满选择的课程。如,每周四下午一小时的社团课上,孩子们专注、全员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共享与追问创造等品质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占学生在校时间80%的学科课程没有选择,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生态。学校必须打破学科课程现有结构,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落地的前提下,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自我发展问题。
深层课改:顶层设计逐步推进
2014年暑假,赵桂霞在学校战略发展研讨会上抛出了关于课程深层次改革的设想。让她没想到的是,支持这一设想的人数仅占参会人员的三分之一。绝大部分学校干部担心学校没有北京的条件,没有大城市学校的师资水平,更没有那样的生源,一旦改革失败了将不可收拾。甚至一位年龄大的干部私下告诫她退休前尽量求稳、少折腾。听到学校要再次改革的风声,家长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可不能让我的孩子做改革的试验品!教师也开始抱怨工作量太大。
面对阻力和挑战,赵桂霞也有所动摇:现在广文中学的教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还需要再进行改革吗?在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训学习的经历,则让她对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念坚定不移,而且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赵桂霞认为,在绝大部分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还没有认同改革的时候,用行政力量来推动是充满风险的。于是,她想到了“同化”。2014至2015学年,广文中学派骨干教师赴北京四中、北师大二附中、十一学校等导师学校深度学习,白天与北京学校的教师一起讨论、听课、研究,晚上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发回学校。学校教师借骨干教师的眼睛看这些学校改革的背后在发生着什么,改革的本质和核心点在哪里,广文能够借鉴什么。这样,在深度学习的旅程中,寻找到广文中学如何继续前进的答案。
语文首席教师韩文联谈到她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深度学习时写到:“我入职的时候,只知道教知识、要分数;后来,我开始聪明地教给孩子方法;再后来,我开始教孩子的状态,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2014年学校转型,我开始探讨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今天,我才知道,我实际是在教自己。”
通过这种“同化”方式,广文中学的干部教师对深化课程改革、实施选课走班的认同度越来越高。2015年7月,学校三届二次教代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立德树人的实施意见》。2015年新学年开始后,广文中学学科课程选课走班正式启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改革悄然开始。
不止于课改:学科与管理改革并行
育人模式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课程。如何开发课程?赵桂霞最初的想法是“拿来主义”,但经过考察发现,任何一所学校的改革都无法移花接木,自我创造应该是每个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
改革只能走自己的路,于是学校各学科开始寻找自己的改革道路。如语文学科重新整合了原有仅按主题设计单元的做法,而代之以主题组合、专题组合、能力点兼文体组合、文体兼主题组合的多元组合模式,有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数学学科设计为三层,结构一致,内容难度不同。数学首席老师周洪涛说,一般人认为广文自己开发数学课程,是因为两校的生源差异、中考不同,或是编写者逻辑思考不同,但最根本的却是基因不同,只有从自身出发才能建设最理想的数学课程。
目前,广文中学形成了“基础+分层分类综合”的学科课程体系。所谓“基础+分层”,是指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课程难度的不同,在基础课程实施以后的学段,对数学、物理、化学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潜质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学校对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技术课程进行“基础+分类”设计。在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学科,实施自己开发的“基础课程”。对特色课程进行分类设计,对社团课程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另外还开发国内外游学、综合实践、项目研究等综合课程,关注学生多元发展。
为了给学校课改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赵桂霞组织二线教职工加班加点建设学科教室。学校仓库、地下室被清空,改为学生活动教室;教师办公桌搬进了教室,教师办公室则成了教室或教师研讨室;实验室、图书室打开了,教学与资源之间的一切阻隔消失了。
学科教室的建设又倒逼着课堂教学改革。广文中学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学班人数不超过32人。教师创新性地在班内探索分区教学,让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区域学习同一课程,增加教师对学生关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和个别辅导。
选课走班后,过去以行政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也需要更新。于是,赵桂霞开始实施分布式领导下的项目管理。学校将学生常规管理的诸多任务分解到不同岗位,确定各自的领导职责,采取项目组负责的方式,由项目主管领衔组建一个项目组,如自习项目组、午餐项目组、午休项目组、大课间项目组、晚宿项目组等。分布式领导下的项目管理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育人有了系统的思考,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顾问、导师和朋友,全员育人也从纸上落到了地上。
课改迁移:工作室助成员校提升
2015年12月26日,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赵桂霞名校长工作室”挂牌成立,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中青年校长先后加入,学校管理成员也自愿加入其中。由于经常举办读书沙龙、定期研讨、挂职交流、外出学习等活动,工作室成了成员校校长破解问题、寻找答案、自我成长的平台。在领航班导师毛亚庆教授和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导师的指导鼓励下,赵桂霞和她的管理团队坚定着改革的信心。
经过不懈的研究与创新,“走班制下的学部运行机制”“团队捆绑制评价考核办法”“小学段课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学校运行机制在研究中诞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也在研究中形成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产生了对课程深层次变革、选课走班的认同。在焦虑与挣扎中,赵桂霞和广文人经历了抉择的艰难,经历了转折的阵痛,“自由”“选择”等现代教育元素开始成功地嫁接到传统教育的体系中。同一学校不再千人共用同一种教材,同一年级不再数百人共学同一门学科。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设计,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层次和类别的课程。广文中学的课程形态发生的深刻改变,也唤醒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
改革的成效,也让工作室的每个成员激情倍增。滨海三中王金彦校长带领学校骨干教师在广文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多次组织各地中小学校长来学校挂职培训;福建晋江市教育局与广文中学签署校长挂职锻炼协议;临朐、安丘等县市初中学校专门邀请赵桂霞介绍经验做法,帮助支持学校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这里召开“初中教育创新现场会议”。广文中学的课改开始影响更多的地域。
对于赵桂霞来说,课改不仅是“课”改,而且是一场追问教育本质的旅程,是其教育思想成长的注脚。对于工作室成员校和其他来自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来说,广文中学的课改则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图和成长的助力,而这份助力将促使他们寻找到更多教育拼图,最终建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