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工作出色、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的教师。要成为名师,必须走“学习—思考—研究—践行—著述”之路。
学科深学。学科的经典著作是不能不读的,那可是名师学科教学之基。有些在大学期间读过,但当教师后还要找出来读,因为学生之读与为师之读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有些在大学期间没读过的,就要请专家推荐细心品读。近年来学科教育有影响的新著更是要读的,因为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学科教育理念,这样你就具有学科的前沿视域了。
教育恒学。教育的书很多,当班主任就要读一些班级管理的书;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就要读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探究未来教育,就要读教育信息化方面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书;推进校本课程,就要读课程管理方面的书;自身发展,就要读名师成长方面的书。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
文化广学。教师的知识应是广博的,一名物理教师不能仅读物理书籍,至少还要读“大理科”的书籍;一名历史教师也不能仅读历史书籍,至少还要读“大文科”的书籍。科学少了人文,就少了气质;人文少了科学,就少了理性。
学而我思。纵观“教育万象”,我们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其如此,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学而善思。教师要就学科教学的发展动向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打开自己的思路:或系统思考,或辩证思考,或换位思考,或超前思考,或创新思考,或另类思考,就能用“活性的大脑”去学习,就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学而深思。是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所学内容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细节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思考得越深,能力提高得就越快。
学科之研。别小看中小学的某一学科,一“研”下去,就有太多的可“研”之题,“研”的境界是高于“思”的。
教学之研。学校教学涉及的问题多,有政策、师资、经费问题,有课程、教材、教法问题,有学生、学习、评价问题,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反思、总结、创新问题等。我们就是要以“研究”的力量推动教学之车驶入良性发展之轨。
教育之研。宏而观之,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以德育人等,都是可以研究的;中而观之,养成教育、网络教育、心理教育、体育美育等,都是可以研究的;微而观之,诸如“寻找学科教育的文化基因”“教师教育的理想境界”“今日教育缺什么”“未来教育的当下使命”等,是不是都可以研究?
行有理念。教师的行动要有符合教育本真本源的理想与信念,要有自己的“诗和远方”。给你一个班,你要带出什么样态?
行有主张。教学主张包含教师个体的教学价值、教学信念和教学思想,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也是名师的关键性标志。我教数学,渐渐形成了“好玩→玩好→玩转”的教学主张,让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好玩”,让绝大多数学生能“玩好数学”,让部分学生步入“玩转数学”之境。
行有魅力。我以为,一位成长中的优秀教师理应有“教无魅力誓不休”的追求,让学生喜欢你。魅力之道,在于全面之中显特色,在于专业之外修“副业”,在于严谨之处有幽默。
接下来是著。当教师决定要写一本书或一篇论文时,他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教学生,非常不易。著述的背后,是积极、坚持、勤奋、努力、奋斗。但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学、所思、所研、所行“写下来”,就是“立言”。
中小学教师能不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回答是肯定的。读书、教书如果还能写书,多些思考、适度研究,就能从师者走向学者。
我说“学”比较多。这里有一个非常“顽固”的观点,即仅仅“学”还不够,还要在“学”的基础上,走向思、研、行、著的更高境界。未来名师,必须是在攀登中逐步成“型”——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
名师成长,没有更多的秘密。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紫金山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