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上海经验”到“世界财富”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小小的校园,丰富的活动,上海瞿溪路小学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资料图片)

  编者按: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策划实施,旨在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把首次参测的上海推向了世界基础教育的前台。这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了上海152所学校5115名15岁在校生。测试结果表明,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中,上海均名列首位。在全球参照系中找到的自身方位,有力证实了上海近20年来促进均衡、走向优质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本报今天刊发长篇通讯,用事实充分反映上海多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本报记者 沈祖芸

  2010年12月8日至今,因为PISA全球第一的成绩,上海走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无论是外媒评论还是成批的教育考察团来沪,都试图求解成绩背后的深层问题:什么原因促使上海高低端学生间的极差较小、为什么上海学校校际差异不大……

  一时间,“均衡与质量”这道世界性难题考问着上海。有专家预言:PISA过后,上海的许多传统做法必然成为许多国家的研究焦点,上海的许多改革策略必然成为许多政府的借鉴依据,因此,把“上海经验”提升为“世界财富”,就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与使命。

  “我们正用‘中国式’智慧与路径破解着均衡发展的时代命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如是说。从市教委基教处负责人到主管全市基础教育的副主任,近30年行政生涯,让尹后庆亲历着均衡发展的全过程。他不无感慨地说:“这是先进理念和广泛共识的长期坚守,这是一代代怀揣理想遵循规律的教育者的接力创造,而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在欣慰之余更好地反思,均衡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

  硬均衡:确保每个孩子拥有基本均等教育机会

  核心经验:超前谋划,确立标准

  上海说均衡,绕不开1994年召开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建一流城市,创一流教育”的目标,首次凸显教育发展在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定位中的重要地位,这给“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当年投资两亿元更新230所薄弱中小学,这意味着上海改善办学条件的“硬均衡”思路由零敲碎打转向集中财力、物力实现整体突破,而且设计蓝图“先一步,高一层”——质检跨度:15年,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预期效果:确保每一个孩子拥有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

  这是上海基础教育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一笔:区域规划、社会事业的配套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乡镇设点布局的调整以及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进入高潮。市区与郊县的发展态势,从宏观上为重新规划中小学校的设点布局创造了有利时机。“择善而从,我们可以做过去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感言,“过去改造市区的弄堂小学、大楼中学,大多采用‘热水瓶换胆’的方法,即土地校舍面积无法扩展,只能在设备、师资、管理上加以改善,结果办学条件仍属三流。现在通过区域重新规划、居民迁移、教育资源合理置换以及公建配套等途径,让学校面貌根本改观。”于是,从“薄弱学校更新工程”揭幕到跨世纪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速,再到21世纪初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攻坚,每3年为一个工程周期,上海酣畅淋漓地完成了每一所学校的彻底改造。

  当历史翻过2010年的最后一页,记者不禁追问:上海何以在15年前就敢于整体改造15年后不落伍的学校呢?尹后庆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技术是“确立标准”。“硬均衡”必须有统一的、可测的“标尺”,为此,上海依据人口波动预测、城市发展态势分析,以“坚定不移地用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超前谋划;坚定不移地把基础教育作为重大基础性工程优先发展”为原则,建立了全国首创的学校建设标准(简称90标准),要求所有中小学校经过3个3年的努力全部达标。

  近年来,上海城市形态布局和人口分布状况再次发生重大变化。9个中心城区中小学生人数目前仅占全市学生数的30%,而因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和中心城区动迁导出人群的激增,9个郊区的学生人数比例已高达70%。上海“硬均衡”面临新格局的挑战。

  标准,再显“威力”,成为政府勇担责任,应对挑战的重要经验。

  从2003年起,上海市郊区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经费区县统筹,到2008年全部实现,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义务教育所需投入的统一性与乡镇财政水平差异性的矛盾,确保了财政困难乡镇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2006年起,市财政对低于全市义务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的区县,按照全市平均拨款标准给予补足;同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远郊区县和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这些举措,使得农村和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上海建立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2008年,小学和初中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到1400元和1600元;2011年再度上调,提高到1600元和1800元。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成为新时期“硬均衡”的关键指标。“十五”期间的74亿元和“十一五”期间的130亿元,均用于郊区学校的基建项目。每年秋季开学,城郊接合街镇都会有百余所学校开办,上海规定所有新增学校,全部按中小学建设新标准(04标准)统一配置,这样很多学校的硬件水平甚至超过了“90标准”配置的中心城区。

  (下转第二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1-2-18/27520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