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期刊看点

[db:作者]  2016-06-02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核心素养的内涵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华在近期《全球教育展望》发表《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指出,“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向于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和美国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

如何培育学生道德信念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彭虹斌在近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现实意义及培育》一文指出,信仰通常适用于宗教层面;信念则更适用于道德,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该文从道德信念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出发,通过哲学透析并运用心理学成果,发现个体不同时期获得的道德信念日后改变程度不一样;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信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影响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因素;道德信念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未来价值的选择和道德自律;道德信念决定个体的决策、日常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该文提出了培育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若干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潜移默化地培育早期信念;运用权威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信念;利用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变革;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信念改变与实践变化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反思与体悟。

大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

    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卓泽林在近期《教育学报》发表《大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一文认为,自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由“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发展路径。模式1知识生产模式因其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而陷入困境,不得不转向模式2;模式2知识生产理论为突破学科界限,促使大学知识生产走向社会,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因其忽略了公民社会实体等因素,难以成为理想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3知识生产理论以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为衍生基础,依托“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情境,以多节点、多边界、多层次、多形态为特征,嵌入联合演进、联合专属和共同竞合的逻辑运行机制,并以学术性企业为努力方向构成了动态、融合的知识生产创新系统。大学知识生产应该尽快从模式2向模式3转型,并以此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而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

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余清臣在近期《教育研究》发表《论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理论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应对自身价值危机的一个必要目标。当前,在教育理论总体上还具有坚持本质主义信念、抽象性、片面性等特征的情况下,对教育理论的应用不可避免地要对其进行实践化改造。根据教育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化的教育理论应该是能够尊重教育实践情境性与多样性的教育理论,是能够兼容复杂人性的教育理论,是能够与其他教育理论对接的教育理论,也是能够使用亲近教育实践者的语言表述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理论进行的实践化改造需要在深刻解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丰富教育理论的情境性内涵和复杂人性内涵,揭示教育理论的潜在观点和影响,并转换教育理论的语言表述方式。(李孔文 辑)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6-06-02 180000/27648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