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国旗护卫队
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正是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长期坚守的文化育人路线。
学校在传承发扬“至诚无息”校训精神的基础上,将82年的办学特色、吴文化精华和时代要求合铸融通,有力地延拓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增强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将文化的种子播进育人沃土,锤炼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以“文化之力锻造人才之质”的育人典范。
聚焦一
回眸办学历程 恪守报国情怀
那是1937年的春天,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镇江商界巨子陆小波、爱国民主进步人士冷御秋和著名爱国实业家严惠宇等一批政商名流和开明乡贤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挽将倒之狂澜气吞朝阳,钟灵毓秀兮蛟龙藏,承先启后兮为国先”(校歌词),来到镇江城东的一座荒山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构木为舍,垒石为屋,创办了一所学校,名为“私立京江中学”。
首任校长张海澄(1888—1965),参加过孙中山的同盟会,反对袁世凯复辟,拒绝与汪伪政府合作,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抗日一线。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历任省立苏州中学、南通中学、南京中学校长。几多风雨几度春秋,学校几易校址,三更其名——1952年改为公立学校,1953年更名为“镇江市第一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9年率先通过国家级别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验收,2004年首批转评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06年1月经省教育部门批准,更名为“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12年前,为了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从镇江东门坡移址到如今古运河畔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350亩,融现代化、个性化于一体,呈生态型、园林化于百物。园内芳草吐绿,桃李灿荣,方塘云影,曲桥幽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是学生读书求学、成长发展的理想乐园,被誉为镇江教育的亮丽“名片”。
立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首任校长张海澄先生的“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服膺真理,服从纪律,服务人群”的办学思想,践行“至诚无息”的校训,大力弘扬“诚勤”的校风、“务实创新”的教风和“求真力行”的学风,逐步形成了“重基础、扬个性、高质量”的办学特色。现在又确立了新时期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诚于心,勤于行,知行合一,至诚无息的新时代弘毅之士。”
聚焦二
坚持文化自信 传承“至诚”文化
有品位的学校,在幽雅的校园、漂亮的建筑之外,是掩不住的丰厚底蕴、博大格局,这种气质与自信不是一两年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一代代学校管理者延续传统、规范办学、不断创新,并将当地的文化历史化入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
作为一所历史文化丰厚的学校,镇江一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发扬“至诚无息”的精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至诚”文化——“至诚”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至诚”就是要敢于直面内心的“私”与“欲”,洞穿它而深入理解天地间人与事的发展规律,并运用此规律帮助自己与他人,帮助世间万物健康地发展成长。“诚”不仅指个人品德修养层面的“诚实”“诚信”,还包含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探究和追求层面的“真诚”“坦诚”,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对理想忠贞不渝、对党和祖国的“忠诚”“虔诚”等含义。“至诚”文化已融入学校的精神宝库,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汇聚成为一中人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80多年来,学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4万多名毕业生,中科院院士汪尔康、于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正、程泰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均在这里出色地完成了高中学业。柳春图、黄涛入选两院院士初选学者。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李清铣、袁仲翔、关坪等;科技精英有王爵琪、杨铨让、陆懋德等;军界翘楚有符德存、王刚元、向保年等;艺术名人有李传德、印青、汤菲等;体坛健将有赵善文、张国凤、薛松等;在国际奥赛和全国各科竞赛中初露锋芒的未来之星,有邹钢、刘欣、成功等。1992年,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为学校欣然题词:“名校名师育名人,素质教育奠基根,优秀校风好传统,登高望远景色新。”
聚焦三
建设品质课程 成就特色教育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共识。在学校,突出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硬道理。
钟启泉教授曾经说过:“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这就是‘内涵发展’的内涵。”镇江一中一直坚持走传承文化、提升内涵、优质发展之路,“轻负担,高质量,重基础,扬个性”的办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特色一: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
学校于2007年提出了把“问题导学”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
“问题导学”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即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二是课堂教学的内容问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展开双边活动,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学生既是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也是问题解决的积极主体。
学校全力打造生态活力型高效课堂,营造以“146”为标志的安全、民主、生态、审美的课堂文化。“1”即一大目标——以高效课堂为追求目标;“4”即四种形式——以“问题导学”课堂模式为抓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师生对话为主要方式、以讲练结合为结构形式;“6”即六大要素——兴趣、导学、定位、思维、训练、互动。
特色二:扬长培优、多元发展——拓展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为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出台了《关于发扬“轻负担,高质量,重基础,扬个性”的教学特色的指导意见》,要求按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现状,科学定位各门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差别化的课堂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目前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70多门,选修课程每个年级不低于30门,组建社团90多个,全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形成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普及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
另一方面,为拔尖群体施展才能提供更广阔的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2012年以来,学校培养的学生31人被清华、北大录取。近3年来共有300多人次在国家、省级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英语、作文竞赛每年获国家级别、华东地区、省级一等奖逾350人次。在江苏省金钥匙、小发明小创造比赛中,获奖人数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学校乒乓球队自2014年以来,蝉联镇江市高中组团体和男、女单打冠军。近3年,有58名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艺特长生被各类本科院校录取,32人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
聚焦四
加强名师工程 打造一流师资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教育。”在镇江一中,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用“发展的思想引领人、有效的平台培养人、灵活的机制使用人”,这就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在教师培养上,学校采用“校本研修、分层培养、教育科研”等策略,广搭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师资队伍培养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结构优化、精于管理、善于创新的学习型教师团队,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学校教师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共207人,高级职称105人,中教一级职称82人,占比92.7%。有超过80%的教师兼教过一门及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校本课程,95%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的经历。其中,享有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333人才2人,省正高级教师7人,省特级教师7人,市特级教师后备人员4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市学科带头人9人,市级骨干教师38人,市属骨干14人,教坛新秀12人。建有“张玉坤劳模工作室”“周林名教师工作室”“王生名教师工作室”。
学校教师发展途径多元。着力于规划引领、科研拉动、工程推动、平台互动、名师感动等多种途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引领,即通过师资规划为教师发展提供全局蓝图;科研拉动,即通过鼓励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为教师发展提供科研支撑;工程推动,即通过名师工程、135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等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平台互动,即通过学科组和备课组建设为教师发展搭建沟通桥梁;名师感动,即通过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正高级等名特优教师为教师发展进行示范引领。
学校着力抓好教师培养“五大工程”,即名师工程、135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高级后研修工程、学历提升工程和专门人才培养工程。“五大工程”的实施,促使一中教师快速成长,各个学科名师荟萃,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加强“名师”工程,壮大一中名师队伍。一中名师注重师德垂范,他们敬业爱生,学识渊博,富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育人智慧。其中有的是科研名师,如正高级、特级教师王生,发表文章300多篇,是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有的是教学名师,如特级教师李金国是江苏省“教学名师”,张琳、张红霞、章文静、付娟、刘霖等一批教师在全国基本功教学展评、优质课比赛、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大赛、镇江市“好课堂”等比赛中获一等奖,堪称教学高手;有的是奥赛名师,何蜀娟、周林、张征海、殷文瑶等老师具有丰富的奥赛训练经验,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一中学子奥赛成绩全省领先。加大“135工程”培养力度,创新“拜师结对”活动形式,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与名优教师“拜师结对”。设立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召开学校青年教师工作会议,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精神,曲兆秋、杨燕、杨瑶、刘晓丽等20多位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基本功竞赛和评优课中崭露头角,获一等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创新高级后教师研修活动,开设江苏省仅有的“高级后教师研修班”,以整班制形式委托大学培养,让高级后教师持续“充电”,在更高的学习平台上发展自己、成就学生;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现有具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92名,在读研究生16名,占比52%。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教学能力突出,是学校跨越发展的生力军;积极打造奥赛辅导主教练团队,培养专门引领拔尖人才的领军型教师。何蜀娟、周林、王军、谭素明等奥赛主教练躬身垂范,成绩骄人;马骋、马斌、唐毅、刘银、吴鹏等年轻的奥赛教练也崭露头角,成绩突出。
“我自豪,我们的老师是一群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校长吴铁俊说,学校的老师们对教育有一种热情、一种执着和一种信念。他表示,镇江一中将给学校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让老师们在这里拥有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希望广大学子在老师的教导下,从一中出发,担天下大任!”
聚焦五
实施素质教育 助推素质提升
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必须是有情怀的文化。从“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服膺真理,服从纪律,服务人群”的办学思想,到“为每一个学生健康主动和谐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到“成全人”的办学主张——“成全”人、“全”成人、成“全人”,进一步坚定了一中人的办学追求,正如吴铁俊校长所说:“‘适合的教育’要适于性,合于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教育,更要致力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校围绕“136”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建设工作。“1”即聚焦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即依托三大省级课程基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江苏省多维英语课程基地”主要指向人文素养,“江苏省3D创新物理课程基地”主要指向科学素养,“江苏省‘三生’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主要指向综合素养。“6”即六大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品格提升工程,全域阅读工程,科学探究工程,体艺“1+1”工程,生涯奠基工程。
文化育人工程:(1)一雕塑——首任校长张海澄像。他提出的24字的办学思想,蕴含着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尊重意识、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2)一广场——中轴线上的诚勤广场。广场周围配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名言故事宣传栏,形象地诠释“诚”“勤”二字的内涵,激励学生诚勤力行,志存高远,务实有为。(3)一湖——澄心湖。取名“澄心湖”,一语双关,既指秉承和弘扬首任校长张海澄的办学思想,有“不忘初心”之意,又可理解为澄清、荡涤心灵,保持教育本真、倡导立德树人之意。(4)一山——大学山(老校址的文化标识)。既是学校历史文脉的传承,又是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寓意,勉励学生刻苦求学、立志成才。(5)一园——植物园。我校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启迪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还要读“心灵之书”,要亲近大自然,亲近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守候生命,静待花开。(6)一墙——知名校友墙。展示知名校友的事迹,缅怀前贤、启迪后生,激励在校学生奋发进取,诚勤力行,卓越成才。(7)一长廊——“书信文化长廊”。系统展示“书信知识”“书信故事”“名家书信”以及书信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展等实践成果,让校园内处处弥散着书信穿透纸背的文化渗透力和道德感染力。
品格提升工程:“书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创造性开发“‘书信+’德育课程”,旨在充分利用书信这一特殊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将书信和包括核心价值观、家校合作、健全人格培养、核心素养培养等德育因素结合起来,以传统的书信形式来整合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从教育教学的规律、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等角度,来系统谋划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健康、充实、有尊严地度过3年的学习和生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全域阅读工程:从2018级新生开始,学校推出了“享读书单”,要求学生高中阶段必须阅读60部经典作品,具体包括“文化生活”“历史天空”“精神家园”“科学探索”“人物传记”“文艺美学”“文艺欣赏”“文学殿堂”等主题,旨在经过3年的阅读、鉴赏、感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终身阅读习惯和思辩能力的忠实读者。
科学探究工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所有学生必须完成60个左右理化生探究实验和6份有质量的实验报告,以培养观察、动手、统计、分析、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同时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参与大学先修课程的实验或课题研究。
体艺“1+1”工程: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艺术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借助社团活动、体育艺术节、运动会、迎新晚会等平台,让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健体技能、拥有一项随时可以登台亮相的艺术特长。
生涯奠基工程: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幸福生活,为生涯发展奠基。
好学校是一方人文与诗意的池塘,文化为一中之“名”书写了意义深远的续曲。文化是一种深远的力量,它孕育了一中自由、博大的教育情怀,也深深浸润了每一位学子的灵魂。正如校长吴铁俊所期盼的:“高中三年要让学生健康、幸福、有尊严地度过,为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保障——让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不能飞不能跑的,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今日的一中,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向着“百年一中,中华名校”的目标阔步前行!(闫瑞 赵志峰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