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突出公平,就是要解决教育基础设施配给,包括软、硬资源的均等化,特别是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孩子,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孩子,要更多地维护他们的权益,使教育公平程度更高一些。
突出质量,特别是要围绕课程、专业、学科、教育模式创新等核心问题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我们不能把有限的投入都变成钢筋水泥。从硬件设施来讲,我们很多地方的学校,甚至是农村学校,同发达国家比也不逊色,但内涵方面差距还很大。所以,围绕内涵建设,我们在未来5年、10年,要舍得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花钱。从一定程度来讲,教育的发展进步,既体现在孩子身上,也体现在教师身上。如果教师的进步体现不出来,教育的发展就不全面,也不会持久。同时,我们还要把教育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放在重要位置。实际上,与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得更紧的是教育信息技术。许多创新的方法,也是建立在教育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
所以说,教育投入要投到内涵发展上去,就是课程、专业、学科、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上,以此支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
财务审计监察“三管齐下”保障经费效益
教育资金总体不足,不仅要精打细算,更要有相应的财务审计监督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
九三学社中央:
4%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教育经费的大幅增加,大量经费和大量项目的审批,为有关管理部门和人员提供了寻租空间。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财政拨款监督体系,杜绝腐败。应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状况的监督能力,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尝试建立教育拨款的听证制度,发挥人大的监督权。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在高等学校,则要强化学术委员会的权力,贯彻落实好高等院校信息公开条例,把学校内部的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在教育投入使用问题上,最为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投入方向,投向不正确是最大的浪费。钱是人民的钱,而且教育总体资金不足,在投入方面更要求我们精打细算,更要有相应的审核、评估制度。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我们的监管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只要我们落实相关财务、审计、监察制度,三管齐下,严格按制度办事,是能够把资金使用好的。
还有一点,就是围绕4%目标的实现,落实考核制度。应该把教育投入的完成情况与地方发展评价相挂钩,与地方领导政绩相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政策的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我想,教育投入资金的使用管理有三个环节。一是计划。建议在适当情况下,更多地用于人力,用于一线教师,少用于盖高楼大厦。二是执行。计划出来了,预算出来了,要看我们是不是按这个去做,即使计划错了,要告诉我们错在哪儿,这是事中的监督,就是要看每一分钱是不是按计划去用。三是审计。这是事后监督。钱用得好不好,审计部门,包括教育机构自身也要审计。
【会外连线】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善迈:实现4%目标,首先要将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到实处。4%作为事后统计结果,事先不能直接操作,在可操作的层面,有如下建议:第一,扩大一般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支出,逐步提升各级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第二,将构成地方财政重大来源的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教育,重点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原本专款专用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也可以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可将福利彩票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发展。
实现以上途径的畅通,关键在于制定出相关的制度规范,并将包括公共教育收支在内的各级财政预算收支公开化、透明化,这是人大、政府、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的前提,是增加教育投入的重要保障。
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汤勇:作为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希望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我们要把目前并不充足的教育经费管好用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第一,地方教育局要协调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既要把教育自身工作做好做到位,又要努力让教育服务好地方中心工作和大局,有为才有位,以保障教育经费的足额到位。第二,探索科学的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教育经费管理的各项制度。第三,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使校长具备科学管理、有效使用经费的能力,让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化的办学效益。■本报记者 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