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安全校车何时连通家校之路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满载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安全校车 CFP供图 铁岭市开原老城镇中心小学校车 超载的“三轮校车”CFP供图

  ■本报记者 刘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校车难题,一些地方开始放缓学校布局调整的脚步。因为校车难坐,有的学生竟然放弃学业,校车问题成为新的辍学因素。更因为缺少安全的校车,农村孩子的上学之路变得艰难起来。如果不及时破解校车难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可能变成一句空话。

  孩子通往学校的路连着父母的牵挂

  学校与家的距离有多远,父母的牵挂就有多长。

  “一看电视说哪儿的校车出事了,我就好几天睡不好觉。”家住辽宁省开原市中固镇大白村的李百菊因为儿子要搭车上下学,“心总是提溜着”。

  2010年12月27日,湖南省衡南县一辆“黑校车”坠河,14条幼小的生命一瞬间灰飞烟灭,14个家庭从此笼罩在失去子女的悲痛中。

  2009年5月30日,江苏省昆山市一辆民工子女学校校车与一辆轿车相撞。造成2名学生死亡,6人重伤。

  2008年12月8日,广西武鸣县罗波镇群星幼儿园用五菱微型面包车(核定载客人数为7人)接幼儿上学。车上除司机外载有9名幼儿、1名教师。途中翻车,1名幼儿死亡,8名幼儿受伤。

  2007年8月8日,山东某幼儿园一幼儿被遗忘在校车里,窒息死亡。

  2006年11月21日,黑龙江省双城市周家镇中心小学50名学生上学途中,由于校车速度过快,导致车辆侧翻,坠入河中,造成8人死亡,39人受伤。

  2005年5月28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华桥村一村民无证驾驶“黑校车”,发生翻车。车载13人,其中11名是5至6岁的幼儿园学生。这起事故造成5人死亡、7人受伤。

  2004年6月27日,辽宁省西丰县金星乡艺林村一年级小学生王长明,搭乘两轮摩托车上学,途中与一辆轿车相撞,鲜花般的小生命丧身车轮下。

  ……

  根据公安部统计,我国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平均在10万以上,伤残达50万。2008年,12岁以下儿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5%,车内死亡人数占所有儿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6%。

  一起起校车事故触目惊心,一个个花朵般的生命溘然消逝。

  学校与家的距离有多远,父母的牵挂就有多长。

  记者不禁回想起在辽宁农村采访时,曾看到过个别崭新的校舍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正是村与村之间为争取孩子们的权利在“博弈”。村小合并,几个村子的孩子要集中在一所学校上学。新学校如果设在赵村,那张村李村王村的孩子就得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路。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的路近些、再近些?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多走一步。因为,多走一步,就意味着孩子要更早离家更晚回家。多走一步,就意味着危险离年幼的孩子更近了一步。而因为路途遥远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样是家长们难以接受的。

  “黑校车”为什么难以取缔?

  “黑校车”安全隐患巨大,禁而不止的症结在“差钱”。

  按照辽宁省2007年下发的《关于规范和加强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20号),校车是指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实行规范管理的、用于接送农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服务性机动车辆。该《通知》同时规定各地要建立校车准入审批管理制度,统一审批标准:使用年限在8年以内、安全技术状况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设施齐全有效、7座以上的客车。校车驾驶人必须是驾龄3年以上、3年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记录的本地居民。

  也就是说,在辽宁,与上述标准不符的校车就算是“黑校车”。在全国其他省份,校车标准也大体相同。

  之所以将此标准之外的校车定性为“黑校车”,是因为那些所谓的校车大多质量不好,车况极差。而且车型繁多,三轮车,报废车,甚至农用手扶拖拉机都用来充当校车。“黑校车”的经营者为获得最大利润,多有超载情况,超载率甚至可达100%以上。更加让人担心的是,为了快速赚钱,安全意识极其淡薄的“新手”司机、无驾照者都纷纷进入营运队伍。

  记者采访到的所有家长都抱怨说,让孩子坐这样的车,心里真没底。但为什么还有大批学生冒险乘坐这样的“黑校车”呢?

  让孩子乘坐“黑校车”,家长其实很无奈。“我们家离学校距离太远,十几里,交通不便,家里人又要干活,没有时间接送孩子。”新宾县木奇镇的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曾尝试过用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但一个月下来,油钱要花掉100多元。这还不算,在山区,冬天,孩子冻得直流鼻涕;夏天,路时常被雨水冲毁。这位父亲说:“坚持了半年多,孩子就吃不消了,只得让孩子重新乘坐‘黑校车’。”  

  为孩子选择“黑校车”的一名李姓家长同样无奈地说,谁不知道坐这样的车危险啊?孩子经常说车里挤,抢不上座。“现在孩子一坐车上学,我的心就一直悬着,但也没办法啊。”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撤乡并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等改革措施的逐步深入,农村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在家门口上学了。而且,外出打工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他们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这些爷爷奶奶们大多没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精力。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本来收入就不高,他们给孩子选车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费用问题,一个月拿出“百十来元”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因为挣不到钱,安全系数较高的中巴车大多不愿意揽接送学生上下学这样的活儿。三轮车、拖拉机、报废车、农用车以较低的价格满足了农民的消费需求。但为了保证利润,这些车的车主常常冒险超载甚至严重超载。掏不起过高交通费的广大农村家长只好心存侥幸,把孩子交给坐得起却没有安全保障的“黑校车”接送。

  对于这一点,不管是学校领导、老师,还是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都十分清楚。

  抚顺市新宾县木奇镇上堡小学负责人吴连鹏说,每天都为学生们担心,想到崎岖的山路,我就提心吊胆,只能叮嘱司机师傅注意行车安全。该县教育局副局长衣林东说,我们当然知道“黑校车”安全隐患巨大,也很想整治,但就是差钱。

  事实上,再担心,也不能避免“黑校车”发生意外事故。如果说,还有“黑校车”没出事,那也只是时间和运气的问题。

  在辽宁,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每年都定期开展校车安全大检查。一名参与校车安全检查的交警说,“黑校车”肯定是不合规范的,一定要查处。但是查了之后,孩子们没车上学了,怎么办?所以我们觉得很为难。

  禁了“黑校车”,招致很多不满。不满的除了经营者,还有广大学生家长,因为孩子没人接送了。曾经就有学生因为所坐的“黑校车”被查禁,一周多没能去学校上课。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黑校车”一旦出事是得不到理赔的,这是平安保险沈阳分公司一位职员透露的。她说,属于社会车辆的“小面包”,即便投了保险,保险公司也可以拒绝给予赔偿。因为“小面包”投的都是家庭险种,搞营运获利属于非法行为。

  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家长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难道学生坐上“黑校车”,便只好听天由命?

  辽宁壹品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成礼认为,校车服务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必须在产业制度建设初期就纳入法制的管理渠道,以法制的途径确定和保证产业的发展。

  是什么让安全校车陷入尴尬境地

  在校车运营中,各级政府都遇到了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

  事实上,“黑校车”只是校车中的一部分。安全校车还是满载着众人的期待和希望上路了,甚至在大山深处的崎岖山路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它们的“身影”。

  辽宁省是推行校车比较早的省份之一。2003年,辽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工作。到目前,全省已建成94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基本实现了一乡(镇)一校的目标。同时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了5601所(个)布局不合理的中小学校(教学点)。

  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刚一起步,校车问题就被摆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当时,校车还是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辽宁省充分借鉴国际国内校车经验,建立起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财政厅还设立校车“以奖代补”资金,自2008年以来下拨了5675万元,对各市校车运营给予奖励性补助。同时,各市县政府也设立配套资金,千方百计解决校车的资金来源,增加校车数量。2007年4月,辽宁省政府在铁岭市召开现场会,大张旗鼓地总结推广“本溪桓仁”、“沈阳新民”、“铁岭西丰”三种比较成型的校车模式供全省各地学习借鉴。同时,《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关于规范和加强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20号)正式实施。该《通知》明确了农村中小学校车的营运性质和管理模式,逐级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确定了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

  一时间,全省农村有50余万名学生乘着遵循“四统一”(统一审批标准、统一外观标志、统一检验管理、统一驾驶人教育)制度建立的校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2008年9月,辽宁省在全国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上介绍了校车经验。

  当时,就连辽宁省的崇山峻岭也有校车在穿行。曾被《中国青年报》以《幸福的明黄色》为题报道过的丹东市宽甸县,从2008年开始,由县财政拨专款,花费240万元,统一购置12辆校车,用来运送学生。颇有意味的是,宽甸县是丹东地区最穷的县之一,他们能够下决心购买校车,而且每年还要投入200万元用于车辆的维护和人员的开销,这些开支占了当年县财政收入的0.5%。这绝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宽甸县委书记耿玉礓当时颇有心得的话掷地有声,“这其实不是什么能力问题,而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有重视,有责任,才能使中国第一批黄校车在崇山峻岭包围的县城中变成现实。当时,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档关于校车内容的节目中说:“它开始运送我们越来越大的期待和梦想。”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两年多,曾经让白岩松热泪盈眶的宽甸校车却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到了“停运”边缘。

  记者在辽宁省教育厅提供的一份材料中了解到,宽甸校车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校车运营成本高,每年需投入各种校车运营经费200余万元,县本级财政已无力承担。

  “其实,宽甸县校车遇到的问题在全省普遍存在。”辽宁省教育厅主管学校安全工作的副厅长张建华说。

  正因为起步早,辽宁各地校车运行中的问题也较早地暴露出来。

  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关于规范和加强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各市政府是校车管理的责任主体,各县(市)政府是校车管理的实施主体。但在校车运行中,各级政府都遇到了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已经购买校车的县(市)表示,校车运营养护费用过高。经过几年的运转,车况老化,各种维护费用逐渐增加,经费投入越来越多,政府财力难以长期维持。

  ——私营车主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车主认为,经营校车利润小,风险大,政府对校车安全管理严格,车主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车数量及运力不足。有的地方接送学生车辆需往返2次至3次才能把全部学生送到目的地,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按时上下学,学习和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家长对此有意见。

  ——学生家庭承担费用较高。除个别地区学生乘车免费外,全省学生乘车费用每月从20元到180元不等,对于经济困难地区的学生家庭而言,经济负担较重。

  ——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远。由于集中办学,全省校车单程最远距离达到78公里,单程时间超过2小时,这给学生及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还有,就是钱的问题。全省80%的县(市)政府都表示,因财政困难,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专用校车。

  同样是财政困难,对待校车,却不乏有这样一些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辽宁省级贫困县阜新市彰武县应该最有权利说自己财政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却本着“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执政理念,把解决校车问题作为民生工程,于2010年6月由政府统一采购112辆标准校车,由客运公司专业运营,所经路线全县187个行政村无一处“盲点”,12124名学生从此坐上安全校车。县政府还给家长50%的补贴,家长们每月只需付几十元钱。据说,彰武校车还将安装电子眼……

  以上事例令人深思:究竟什么是推行校车制度的决定因素?安全校车何时才能真正上路? 

  【记者手记】

  期待“中国式校车”大行其道

  当农村校车安全问题深受国人关注的时候,美国校车制度便成为人们期待中的美好样本。

  1910年,美国大约有30个州开始运作校车。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美国全国的公路网不断扩展,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校车交通事故,使得学校当局开始认真思考建立一个安全的校车行业。1939年,来自48个州的代表集会,提出了校车的标准体系和校车推荐品牌。从此以后,美国举行了12次全国学校运输业大会,不断修订和制定安全标准和运送学生的操作规程。在这一民间的标准体系之外,联邦标准也开始制定并运行。1966年国会通过了《全国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1974年又增加了《校车安全修正案》。两项法案为校车制度确立了诸多基本规定。

  发达国家的校车经验,适用于现阶段的我国吗?

  并不富裕的辽宁省宽甸县推行的校车制度虽然简陋,却已经让人看到美国先进校车制度的影子了。第一,他们在一般客运车辆的基础上对安全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加宽车体,降低车身台阶高度,并给每个座位增设了安全带,同时在车窗前特意安装警示灯,用以区别其他社会车辆。第二,校车运行严格遵守安全规则,哪怕只剩一个学生,宁可发第二辆车也不允许超员,只要发现一次违规,就无条件辞退司机。

  这不能不让人对创造“中国式校车”充满期待。

  2007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校车标准,对校车的定义、分类、人数核定和安全保障措施等提出要求。2010年国家又出台了《校车标志》和《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使校车标准又提升了一大截,学生安全应该更有保障。

  然而,有了这样的规定并不等于校车就安全了。事实上,校车新规在目前阶段还只是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美丽图景。要想把美景变成现实,让农村孩子触手可及,还需要公共政策的精心呵护。“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和资金投入力度,市县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建立校车保障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校车难题。”有着多年校车管理实践、亲历辽宁校车发展历程的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深有感触地说。

  穷,不应成为发展校车的借口。“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广泛流传在中国大地上的警言,绝不应该在已经逐步富裕起来的今天还仅仅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遥想2007年,时任辽宁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鲁昕在辽宁省校车现场会上的讲话犹言在耳:“铁岭市、新民市、桓仁县以及其他地区的实践说明,解决好学校交通问题不是政府财力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是群众感情问题。”循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如果各地区、各部门都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带着感情去规范和加强校车管理,那么,让农村孩子坐上安全校车是不是就指日可待了呢?(本报记者 刘玉)

  【相关链接】

  可资借鉴的校车模式

  模式一,政府投入,专业客运公司运营的桓仁模式。

  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达地区的校车模式。为解决寄宿中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本溪市桓仁县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县政府一次性投入260多万元购置12台校园巴士,由东方客运公司组织运营。每年的运行费用由国家、省、市“两免三补”经费中的学生交通补贴费用承担,每年约在300万元左右,学生全部免费乘车。县教育局通过调整学校集中休息时间,实行周放假制度,各学校周一到周日轮流串休,集中车辆运送学生。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学生的乘车需求,又能保证学生的交通安全,学生家长十分满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模式二,政府统筹,交通主管,乡镇协管,教育配合,公安保障,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民模式。

  这是一种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校车模式。隶属沈阳的新民市政府经过多方论证,决定校运车队由新民客运公司承办,新民客运公司成立了“新民市校车管理办公室”,具体实施校运车队的运营管理,处理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民市校车运营模式为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具体而言,新民市校车的产权归客运公司所有,所需司机及员工与公司是租运关系,在双方志愿的基础上签订承运合同,双方在校运市场上都要遵守约定的规则,承担责任和义务。承运中,线路采取招标形式,车主需付费购买校车的使用权。新民市政府出台了《校车运营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在校车管理上做到“五定、七统一”(五定:定车辆、定线路、定学校、定人数、定时间;七统:统一购置车辆、统一车内配置、统一保养维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招聘驾驶人、统一参加保险、统一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及相关要求,明确车辆及驾驶人的技术要求,明确相关事故处理程序及责任事故追究制度等。学生实行日通勤月票制,学生乘车每月收费为40元至100元。

  模式三,政府主导,多元运作,各部门齐抓共管,优化管理,实现规范营运的西丰模式。

  铁岭市西丰县的校车问题解决之道:一是收费上的减、免、缓,对学生通勤车在各种营运税费上作出最大限度减免。二是资金优惠政策。为保证校车的正常营运,对按要求购买校车的,所需资金由乡镇借一部分、银行贷一部分、个人拿一部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部分车主购车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当地政府对生源不足、运量严重“吃不饱”的学生通勤车给予一定补贴以维持其正常营运。四是营运优惠政策。对学生通勤车在确保安全、准时运送学生的同时,允许其在其他时间内、在固定区域内、在没有营运车辆的线路上搞创收,以增加车主的营运效益,调动车主的积极性。

  此外,辽宁省其他市县也在校车管理工作中积极实践,灵活多样地实行了多种校车模式,有的利用“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不断增长的营运性线路班车,通过在学校附近增设永久性站点等措施,为学生乘坐线路班车上下学创造条件;有的利用线路班车的空闲时间,比如在每天早晚,专门为接送学生提供通勤运输;有的由学校购车、学生所在村的村委会出资购买或租车,以专用校车的形式接送学生等。

  多种模式的运行加之学生家长们的努力,使辽宁省农村50余万名学生得以坐在校车里享受上学路上的快乐时光。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1-4-19/30898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