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清芬耀华夏 自强报祖国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美丽的清华园,培育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郭海军 摄

  ■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一次名为《君子》的演讲中引用了这句古语,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伴随着一所大学走过了百年征程。

  100年,可以让一个国家从积弱走向强盛;100年,可以让一所学校以卓越超脱平凡。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百年清华是一部动人的长篇故事,是一首写不完的长诗。百年清华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史的一个缩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史诗。

  上篇

  育人为本,英才辈出担当中流砥柱

  百年风雨路,水木湛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办大学,从辛亥革命的炮声到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百年沧桑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爱国、成才、奉献”的道路上,崇德修业,发奋图强,薪火相传,砥柱中流。

  从这里走出了46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23%。

  从这里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元勋、6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从这里走出了9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3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96位将军、140位全国劳动模范、240多位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

  他们的成长,受学校熏陶;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相连;他们的脚步,伴民族振兴。

  厚基础——

  中西融会文理渗透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在当时晚清帝国各地政府兴办的5万余所新学中,清华学堂只有区区二三十名教师、三四百名学生。

  但就是这么一所不起眼的新学堂,这么一所利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建立的新学堂,在短短的20年里,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原因就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教育宗旨。早在建校之初,清华学堂就将教育宗旨定为“培植全材,增进国力”,教育方针为“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那时候的清华,提出了“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留学之预备”的口号,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新风,通识教育得到大力推行,古今贯通、中西融会的办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

  正如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所说:“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鼓励学生们保持一颗自由的心灵,同时,严谨的学风又保证了学生不至于松懈散漫。

  百年风云变幻,“夯实基础”作为清华教育理念的重要成果秉承下来,成为人才培养的典型特色。

  清华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学校推行了多项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具有开创性的人才培养举措。

  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本科生理论课程教学总学分压缩的情况下,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分,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占总学分25%以上的人文课程,文科学生须选修10%以上的自然科学课程。

  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国内首次推出“新生研讨课”,每门课程不超过15人,以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大一新生提供与名师、教授面对面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机会。

  强调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培养——先后开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人文科学实验班”、“软件科学实验班”等,2011年又正式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母校。大学的学习在人生长路上只是短短一段,但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却是终身的。

  自动控制系1965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清华大学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课:“扎实的基础帮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电机工程系1991届毕业生王小海,如今是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大二时选修的“清史”课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学校要求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知识的武装,给我们开设了不少历史、哲学等课程,我从中感悟到很多对工作、人生都有指导意义的理念。”

  他们受清华精神熏陶,同时也用自己的人生来蕴积、阐述、提升清华精神。

  重实践——

  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1935年,25岁的学生费孝通从清华园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社会学田野调查。70年后,在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后,同样年轻的清华大二学生李强,也踏上了农村社会调查的路途。

  2005年寒假,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多星期睡土炕,换来的是4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李强的《乡村八记》虽然不及《乡土中国》厚重,但其中蕴含的关注民生、扎根田野、实干求知的实践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清华人历来崇尚“行胜于言”。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朱自清说过:“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这一点,在1952年出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蒋南翔提出,清华学生不仅要有坚实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他所倡导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使大量的学生在第一线脱颖而出。

  清华园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仅仅1958届毕业生中就走出了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更多的是总工程师一级的学生。

  水利系1958届到1964届的毕业生几乎全部参加了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的设计建设工作。高校师生的参与,让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记录。周恩来总理称赞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校风,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生。

  20世纪80年代传遍全国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77级(2)班的35名学生率先提出的。面对当时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泛滥,这一口号,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象征,影响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而奉献。

  2005年,清华大学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召开了历时一年的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形成了重视实践教育的浓厚氛围,把实践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受教育——新闻学院2007级本科生郭城春曾利用双休日走访近百位农民工,写出了《农民工媒介接触与政策知悉调查》的分析报告,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历史时代感,把自己置身于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再看自己身处何地。”

  (下转第三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1-4-20/30899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