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继乐
“确保每一名大学生每年得到一次深度辅导。”这是3年前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一项工作目标。
如今,3年过去了。高校辅导员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其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部分北京高校,挖掘了很多发生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27万字的访谈记录
李侃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辅导员。两年前,她接手商学院2008级4个班的辅导员工作。
“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李侃说。为此,她用了3天时间翻看同学们的资料卡,记住了每一名同学的相貌、姓名、籍贯。
紧接着,她走访学生宿舍、组织春游联欢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了解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以便展开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她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员专题培训,掌握了深度访谈的技巧。
两年来,她与每个学生都进行过深入的访谈,写下了洋洋洒洒27万字的访谈记录。通过访谈,她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侃姐”。
李侃的班上曾有一个成绩很好,但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卑不敢参加任何活动,使得综测排名靠后,没有获得奖学金。她通过谈话了解到,这个学生擅长学术研究。于是,她鼓励这个学生申报国家级创新课题,并帮助他联系任课教师让其参与课题研究。
一年后,这个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后来,这个学生在写给她的信里说:“刚进校时我总觉得比别人差,很多活动不敢参加。是侃姐你的帮助,让我突然明白了,乐观、自信、努力,会有回报,现在的我真的很开心,想在这儿跟侃姐说声谢谢……”
食堂例会和工作日志
华北电力大学的曾德良,去年9月才担任班主任。别看工作时间不长,但他在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方面却很有办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名同学,他建立了班长、团支书的每周例会制度——食堂例会。为什么叫食堂例会?原来,就是利用每周一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间,和班里的班干部坐下来,边吃饭边说事,谈谈这一周班里的动态,总结一下上周的工作,摸清同学们的情况。
(下转第三版)
■相关链接
北京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8年12月,北京市召开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会议特别提出,把“确保每一名大学生每年得到一次深度辅导”,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任务。
这次会议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北京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按照师生比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逐步实现辅导员持证上岗;实施辅导员工作专业证书制度;按照每年人均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研究经费;实施辅导员骨干队伍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型辅导员,等等。
意见还提出要提高辅导员待遇,设立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补贴,按照每个辅导员岗位每月500元的标准,核增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同时,要求落实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级晋升的政策。